让博物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http://www.socang.com   2017-12-14 17:25   来源:中国收藏网新疆日报

  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第一年,自治区博物馆的参观者仅有20万人次,今年参观人数将达到88万人次。短短9年,参观人数几倍的增量,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博物馆了。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去自治区博物馆,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十几年前,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自治区博物馆在哪里;现在,BRT4号线专设了自治区博物馆站。过去,自治区博物馆门可罗雀;现在,一年四季都人流熙攘,比许多商超还有人气。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一种现象,每到过年过节,博物馆总是人气爆棚。笔者就曾在节日期间感受过自治区博物馆里摩肩接踵的盛况。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百姓新的诉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相比,博物馆是专业文物收藏、展陈和研究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可见,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更好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核心。

  喜欢逛自治区博物馆的朋友会发现:过去的展厅,几年不变;现在的展厅里,总会给观众新鲜感。同一个展厅里,同一个展陈,过几个月再来看,文物中又增加了“新面孔”。展厅里灯光设置更专业了,不仅引导观众视线,而且尽可能让观众能多角度地欣赏文物。原本只有文物的展厅,多了液晶显示屏,滚动播放纪录片,讲述重大考古发掘的过程,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文物的价值。还多了几台“游戏机”,专门设计的几款互动游戏,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文物知识,寓教于乐。

  是将文物束之高阁,仅供收藏、研究之用?还是尽可能地发挥传播知识、教育大众的社会功能?自治区博物馆选择了后者。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新疆是非遗大省,近年来,自治区博物馆在民俗展厅中增加了非遗展品,让观众可以感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为了和观众更好互动,自治区博物馆不仅推出微信公众号,还推出“丝路学堂”,好玩有趣又长知识的活动,为博物馆培养了大把青少年粉丝。另一个面向文史爱好者的“新博讲堂”也以其专业和高端,在市民中颇具影响力。“流动博物馆”让南北疆偏僻乡镇的百姓,能够通过一张张文物图片了解到新疆的历史。

  让文物“活”起来,表面上看是展陈手段、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博物馆理念的变化。只有更鲜活、生动的形式,才能吸引大众。今年7月,自治区博物馆推出的《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首次把文物修复工作台搬到了展厅里,让“文物医生”和观众面对面,引发了观众参观热潮。

  文物“活”起来了,博物馆和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来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多了。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所有博物馆努力的方向。笔者了解到,明年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将开工,扩建后的自治区博物馆将会给各族百姓更多惊喜,届时不仅会增加更多展厅,还将会设书屋、咖啡厅、母婴室等,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将被更好地拓展。

  不远的将来,博物馆会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7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