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稀世珍宝
http://www.socang.com   2017-11-28 17: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

  几个星期前去故宫,看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天才少年”王希孟所创作的这件作品确实是一幅宏伟巨作,能在半年之内凭一己之力完成近12米长的长卷实属不易。

  《千里江山图》最妙之处当然是它的构图,如何将一幅高度只有半米,而长度近12米的绢本长卷巧妙而合理地布局,确实需要天赋。但是仔细观看画面,会发现这幅作品表现的山水特征忽南忽北,风格多变,既有典型江南风格的披麻皴,亦有宋代画院流行的斧劈皴,既有典型的二李一路的青绿山水,又有文人的水墨情趣,绘画风格相当复杂,而在技法上各部分的表现水准亦不太统一,时好时坏。

  整幅画,画法最出色的地方当属后景的渲染部分,为了达到雾气萦绕的效果,画家通常会在完成山体之后,增染一层淡淡的水色。渲染的难度在于如何染得均匀、轻薄又不留痕迹,因此染色的时间、用笔的干湿程度要非常讲究。画面太干时染,色彩会浮在绢上渗透不到山体之中,融合不自然,而如果画面太湿时染,则山体已有的颜色容易走样,画面不够清爽。在绢本上进行渲染要比纸本的难度更大。《千里江山图》后景的晕染非常出色,非几十年功力,无法实现。

  相比之下,前景部分某些树石的画法则略显稚嫩,比如树的枝干、茅屋和桥的线条力度较弱,画家对于笔的控制能力也有欠缺,更像是学画不久之人的手笔,与后景老练的渲染技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令人怀疑这几部分是否出于同一个人之手。

  观此画后,又读到学界一直有质疑此画为集体所作,而并非由王希孟一人所画。最早将此画与王希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是蔡京题在画后的这段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的跋中提到此画为徽宗所赐,蔡京的这段文字与其说是赞赏希孟的画功,不如说是变相地称赞徽宗调教有方,一位十八岁的画院学徒经徽宗半年的指导便进步神速,达到如此之水准,除了自身的努力,与老师的教导自然分不开。

  宣和时期,徽宗定期组织大臣们聚会观摹书画,这是宋代皇室的一个传统。太宗开创了北宋的御书文化,仁宗开始染指绘事,至北宋晚期徽宗将御书与祥瑞的理念融合在御画创作中。内府的书画观摩活动有助于促进君臣关系,有着很强的政治寓意。在这种场合下,受宠的大臣们会得到御赐的书画,这对于臣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我们无法确定蔡京是在怎样的一种场合下受赐此画,但是必定是将受赐一事视为一件值得炫耀的喜事,因此作跋于画后,对画作进行赞美亦在情理之中,但是此跋中却不见明显的溢美之词,而只是对赐画的时间和希孟的背景做了简单的交代,即使是这样也未写明希孟的姓氏。如今,我们是通过清初收藏家梁清标的题签和宋荦的题画诗确认了此画的作者,但是二者的考证过程我们并不清楚。

  当然,要搞清楚一幅宋代古画的全部传承经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是这样,也很有可能只是得到有缺憾的结论。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此画还是非常值得近距离观赏的,毕竟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画精品不多,如此的巨幅之作更是凤毛麟角,一幅北宋的长卷融合了南北风光,院体和文人绘画的特点,既保留了唐法又具有典型的北宋山水特征,的确算是一件稀世珍宝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王希孟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7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