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流水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http://www.socang.com   2017-09-13 16:26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编者按:年青艺术家思想沉沦问题】在当前国内艺术教育模式下,院校美术专业呈现连年扩招态势,然而不断扩大的毕业生群体中鲜有形成引起社会反响并广受关注的艺术群体。回首80年代、90年代涌现出伤痕美术、85思潮也是源于学生群体,当初那群年青人通过画笔表达着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和感悟,成为那个年代的艺术符号,如今却“后继无人”。反观今天艺校生作品却越来越同化、主题模糊、思想消融,这种精神的迷茫是教育问题、还是美术群体意识问题?

  乘着改革开放时代的春风,如今,中国的美术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一方面,大学逐年扩招,美术学院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另一方面,几乎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都办起了美术学院(系)。

  针对这一历史巨变,正反两面的评价皆有之。肯定者认为,美术高等教育的门槛变低后,艺术教育平等的目标自然就越来越近了;所以,这一变化很好,应当值得肯定。而否定者则认为,大学一扩招,教育质量便无法得到相应保障,况且以前扎扎实实四年的学习时间,现在竟有一年被送给学生去找饭碗了。于是,所谓本科毕业生,实际上只不过相当于昔日的专科毕业生;更何况许多大学根本就不具有办美术学院的实力。君不见,九大美院加起来培养出了几个艺术家?

  在“大学大学,大家都来学”的高校大跃进现实背景下,倘若仅把美术院校从问题丛生的高教大圈子里拎出来说三道四,我以为,这显然有失公允与客观。请问,在那些(比如北大、清华、复旦等)地位显赫的大学校园里,现如今都长出了参天大树或累累果实吗?

  因此,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与每所大学都忙于扩招与建大楼的今天,无论我们把目光投向哪儿,看到的风景其实都一样。是故,美术院校存在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比非美术类高校更多,当然也不比后者少。

  没错儿!自中国大学跨上了大跃进骏马之后,中国各大美术院校培养的人材数量与质量,完全不能和国家与地方政府给它们投入的巨大财力之数量成正比。

  话说回来,环顾全国上千所大专院校,有哪家为国家与民族培养出来了拔尖人才的?那些工、农、医、法、财经、管理、师范大学或专业培养的学生们,只需毕业后把他们从大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去就行了。可是,人们对美术院校(包括其它人文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尺度就不一样了,道理呢?

  其实道理特简单;艺术决不允许照猫画虎、依瓢画葫芦,它必须是艺术家的原创。如果一所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任何创造力;那么,这所大学就只能被人当作工艺美术学院来看待了。我们想想,美术类高校的教育产品——艺术家,可以在流水线上使用统一模具批量生产吗?正因为如此,我必须在这里再说一次:

  一方面,我们对当今大学教育现状不满意的板子,绝不可仅仅只打在那些美术院校的屁股上;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对多年来基本上没培养出几个像样的艺术家的美术院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追问与检讨。

  遥想当年,复旦大学在校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拉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后,四川美院的在校生罗中立紧随其后就创作出了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作品,今天《父亲》已进入到了中学美术教科书之中;再接下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位女在校生用一篇中篇小说,带领中国文学闯入了现代主义大门之内,这就是刘索拉和她的《你别无选择》。在这里,我尤其要提到的是:当中国文学艺术的春风到处荡漾之际,罗中立的川美同学们则以集团进攻的阵容,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以高校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几届大学生为文艺先锋的这一波狂飙突进的文艺复兴运动,一直以方兴未艾的强劲势头持续到了1990年代初,但高校大跃进与大学扩招以来,形势便以日益衰颓的势头呈每况愈下状了。

  为何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艺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多了,文学艺术的人才却越来越少了?对此问题,我们应作深刻地反思与检讨才行。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仅是因为大学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了吗?

  我们如果以理性的目光来透视问题的话,那么就可发现除了大学招生与教育体制本身之外,导致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原因,其实还有许多。由于这些原因彼此作用与相互影响,结果就使问题变得愈发突出与尖锐了。本人窃以为,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前苏联为参照建立的我国美术院校教学模式,一直都没发生本质性变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快,它已呈现出了严重僵化与保守的一面。在这样僵化与保守的造型艺术教学范式的制约下,是不可能有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家的;况且这套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教学与评估体系的全部密码,早已被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那些考前培训机构成功破译了。根本不需要灵感与创造力,只要按照一定的套路刻苦训练,马马虎虎混到一份美术院校专业合格证,根本就不是事儿。

  二、大量文化课成绩糟糕的孩子,为了好歹混得大学生出身,在中考时就把文化课成绩门槛甚低的美术院校当作了进攻目标。而这些文理科成绩皆一塌糊涂,本身又对艺术缺乏真正热爱精神的孩子们,在考进美院后,又遭遇到了轻视人文综合知识灌输与培养的美院教学体系;于是,艺术就自然变成了技术的代名词;再于是,大学就变成了混文凭与混学位的理想之地。

  三、已实行了几十年时间的独生子女政策,被冲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之后,它的非正常人性的一面便充分暴露了出来;而生长在独生子女环境中、缺失了正常的人性温度与正常情商的年轻人,先天就缺乏从事艺术创造活动的天赋。

  四、自市场经济转型期到来后,如日中天的成功学不仅悄然取代了人文与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庸俗的伪知识还严重腐蚀了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大学不再是获取知识、研究学问、报效社会的途径,而变成了跻身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而有无大学文凭,则变成了整个社会评判一个年轻人的唯一尺度,在如此环境中挣扎与闯荡过来的艺术学子,自然就不会再像昔日的美院学子们那样去看待大学、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五、应试教育与僵化的高考制度,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变成了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的驯兽场,无情的淘汰机制在唯一的成功出口——上大学、出人头地的召唤下,用应试教育毫不留情挤掉了德育和美育的空间。在如此教育环境中步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既普遍缺少正常心智,也更缺少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而没有正常心智又无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之人,则是很难与艺术结缘并终生相爱的。

  六、说到底,艺术创造是一种充满了爱与激情的人类活动,而艺术本身又是一种无用之用的东西,当一个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变成实用主义者,当我们大学的围墙内到处都飘荡着功利主义的彩旗之后,人文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还能继续藏身吗?

  总之,一个浮躁、贫乏、急功近利与缺乏诗意的时代,是不需要艺术之神眷顾的;而被各种实用主义评估规则所纠缠住了的美术院校,也再也不是缪斯的神圣殿堂了。这一切,岂能用九斤老太似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抱怨与牢骚来轻易化解?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流水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75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