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背后的故事 ——用藏家的态度,精心打磨一本书
http://www.socang.com   2017-07-17 14:41   来源:中国收藏网
  提到“藏品”,很多人或许马上会想到玉器、瓷器、古画、珠宝,以及藏家珍视的目光、讲究的手法。一件价值连城的上佳之品,须得小心保养、细细打磨,珍而重之地妥善保存,便足可传世了。
  在遇到一位作者、一本书之前,我们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也会用这种藏家的态度做一本好书。在图书日渐沦为“快消品”的当今社会,能够静下心来打磨一本书,是书之幸,更是出版人之幸!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称为“收藏界第一才女”的冯玮瑜——著名的收藏家和雅昌艺术网专栏作家。
 
冯玮瑜工作照
 
  刚收到她发来的稿件时,编辑们就被冯老师的作品折服,其文笔之流畅,内容之翔实,更难得的是辅以大量精美藏品原图——从经验来看,这是编辑们最愿意做、最“省力”的书了。然而,进入编审程序才发现,这本书一点儿也不“省力”:冯老师写作态度极为严谨,再三修改,数易其稿,加之有大量收藏专业术语、器名、人名、事件名,对表达的精准度要求极高,绝不可有半点谬误;对于书名文案和封面设计更是反复推敲,多次上门讨论。为此,三位编辑连续埋头奋战数月,流程之复杂早已超过业内规范的“三审三校”要求;到排版阶段,更是两次推翻重来,只为版式的尽善尽美、图片与文字的优雅搭配。编辑们笑谈,做这本书,真的如同打磨艺术品一般了,足可以成为收藏百年的精美图书。
 
边吃工作餐边讨论
 
  书本的内文纸张选择也是这本书的一大难点。本书文字较多,保证文字的清晰呈现自然是第一要务;然而书内又有大量珍稀藏品图片,很多瓷器精美剔透,难得一见,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图片的本色还原,使读者“见图如见面”。
 
清康熙_御赐纯一堂青花过枝凤纹竹杯一对 
 
  如何保证内页既有书写纸的表现力,又能完美呈现图片本色呢?我们首先摈弃了全彩图书经常使用的铜版纸,因其色彩呈现美则美矣,却常易失真;之后总编亲自上阵,带着设计和印制人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寻找了来自中、日、韩、印尼的100多种不同的纸,反复打稿比对,有时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多,终于选定了日本出产的一种超感纸,还原图片真实可触、手感柔和细腻、文字表现清晰,较好地呈现了书中藏品风范。
  再说封面。作为一本讲收藏的经典图书,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品质也能如书中的藏品一样,能够经得起岁月侵蚀,历久弥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几经斟酌,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封面不覆膜!覆膜,又称“过塑”“裱胶”,是目前极为常用的印后工艺,用透明塑料薄膜通过热压覆贴到印刷品表面,起保护及增加光泽的作用。封面用纸一般较厚,正常的封面纸如果不覆膜,反折360度后纸张会“爆边”,非常难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辗转请来了台湾的纸张供应商,与总编及印制人员反复推敲到深夜,最终选定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研发的一种特殊纸品,该纸用中国传统古法制作,反折不爆边,人像原色呈现不会褪色,更重要的是,此种纸非常环保,且保存期限极长,可超100年。
  至此,这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藏品级”图书,终于到了最终的印制流程。精装书印刷周期较长,为了本书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在香港首发亮相,我们紧盯印刷厂日夜赶工,更是不惜工本,采用正度纸(裁切浪费较多)印制,终于使这本书在香港回归的纪念活动上如期亮相,也获得了社会上的高度评价。
 
 
从左到右)唐晞殷、陈益峰、蒋念慈、阮永根、李佳、黄少棠、吴欢、冯玮瑜、
翟健民、沈恩文、黄河
 
  文章千古事,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带着用心、匠心、耐心和诚心打磨出的作品,唯愿其得更多人欣赏、品鉴,从而得悟财富增值之道,方知此书应被收藏百年!(作者:董莹雪)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中国收藏 藏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5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