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清代童试准考证
2017高考正在举行,在这冲刺复习的最后关头,老师们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考生“带好准好考”、“考试中途不得上厕所”、“严禁作弊”等等。老师所强调的这些,其实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也同样重要,下面这三件藏品,正是科举考场“三大纪律”的见证。
纪律一:没有“浮票”不许入场
科举考试也有准考证吗?当然了。准考证在明代被称为“浮票”,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浮票”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是不准进入考场的。到了清代,科举准考证叫做“院试卷结票”,一般是参加秀才考试的考生用的。像这样的准考证在古代需要学生亲自去领取,而且考试时必须由考官念到名字才能进场。
笔者有幸得见一张清代童试准考证,此证品相尚可,字迹清晰,毫无磨损的痕迹,准考证中间赫然写着考生名字“印鸿宝”,最上端写着“文童”字样,左右两端分别写着“其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身中无鬓”以及“面形方”、“面色白”的字样,这是在描述考生的相貌特征。与而今准考证上要贴自己的近照相比,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考生不可能去拍照,所以这种以文字鉴别考生相貌特征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考试作弊代考的发生,但因为是童试,其有效性很值得怀疑。试想,找一个与自己容貌相似且学识渊博的“枪手”来代考,也是很容易过关的。
何为童试?这里的“童”不是儿童,而是“童生”。古代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明清时期,无论年龄大小,凡是未考取秀才的都称为童生。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禀生每月可分得一定的粮食。一般只有秀才才可以参加乡试,乡试通过了才可以参加会试,到最后便是参加由皇帝亲自坐镇的殿试了。
纪律二:考试如厕须谨慎
藏品:清代“出恭入敬”牌
古代科举考试称得上是马拉松式的考试,就拿“秋闱”(乡试)来说,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这期间,最令考生们头疼的不是答卷,而是如何方便。据史料记载,元代以前,科举考试是不允许上厕所的;而从元代起(一说明代),随着科举考试时间的逐渐加长,不让上厕所的规定就逐渐改为“领证如厕”。
笔者收藏了一块清代科举考试用的木牌子,木牌形似小“扁担”,两头窄,中间宽,最上面刻有“出恭入敬”四个小字,下面是“铁石相通”四个大字。这块“出恭入敬”牌就是科举考场中的“厕所通行证”。上厕所前,考生须向主考官示意,到一边领一块“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到指定地点去解决。从这个牌子的字面上看,“出恭入敬”,就是出入要恭敬,要遵守纪律,轻去轻回,快去快回,不得喧哗吵闹,干扰他人。倘若弄出动静,就会引来周围考生侧目怒视;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考官视为扰乱考场秩序而被轰出考场。
“出恭”一词本是“出格”之意,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词林·乡绅异法》中记曰:“此公品格岂可议,但此等举动,太觉出恭,贻累多人”。虽然“出恭入敬”这个牌子是表示出去进来都要恭敬的意思,但托此牌的目的是用于入厕方便的,这事流传到社会上,大家便把入厕视为“出恭入敬”了。
出恭入敬的规定看似人性化,但在考取“生员”(秀才)时最好不要“出恭”,因为在科举考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考生因为上厕所引发注意,卷子上交后,一些监考官会在卷子上印上一颗黑图章,这被考生们戏称为“屎戳子”。判卷的时候,凡是碰到印上此类图章的卷子,判卷的考官通常会觉得“晦气”,于是将这张考卷另放一处,决不再看,所以即便文章写得再好,这位“出恭”的考生也不会有中秀才的希望了。
纪律三:对作弊者严惩不贷
藏品:清代《孟子》“夹带”
科举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考试更是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使得作弊成为可能,而在一系列作弊方法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夹带”了。
笔者收藏的这本夹带,长8.2厘米,宽7.3厘米,高1.5厘米,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袖珍书。书为木刻,线装,收录《孟子》七卷。除了书口处有一个虫蛀眼,其他无瑕疵,品相较好。书本印刷质量可谓上乘,原文与注解区别以不同字体,印制清晰,一目了然。从中可以窥知清代木刻印刷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夹带虽小,但要想真的带进考场也是不容易的。古代科考,考生进场时,要经过严格仔细的检查,若有违反,严厉问责。据《明史》载:“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考生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器具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检颁布了一道道的法令,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要接受彻底的搜身检查,就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可谓斯文扫地。为了杀一儆百,清政府还在考场实施“严打”,一旦发现作弊,按照《大清律例》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作弊之风仍屡禁不止。乾隆11年顺天府乡试,由于动用了军队对考生进行搜检,不少考生赶紧抛弃身上所藏夹带。根据文献记载,考场外居然发现上千份夹带,堆积如山,另有2800多名考生临场脱逃,点名不到,可见夹带作弊已经普遍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