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 会走到尽头吗
http://www.socang.com   2017-06-21 15:13   来源:新浪收藏 小熊

  在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家、许多流派在诞生之初,都曾经受“考验”。从不被理解到进入殿堂、从被怀疑到被研究,这些艺术家身上共同的一点是,在所处的时代中,都努力进行创新,扩大艺术的边界,这些尝试有失败也有成功,显然失败会是常态。但是,正是因为有少部分艺术家不断尝试这样的突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史脉络与格局。

《圣安东尼的诱惑》

  而记录这些艺术家历史的著作有很多,按照时间、流派的顺序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加以点评是其中最循规蹈矩的做法。然而《孤独之间》显然是本不走寻常路的另类艺术史,其作者李炜,便如他笔下记录的这些艺术家般,寻求书写和思考形式的各种突破。

  《孤独之间》一共有十个章节,从拉斐尔所在的文艺复兴时代画作一路讲到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抽象先锋作品。整体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然则每一章的书写都颇为巧妙,不停地尝试不同的结构变化,可以说,李炜是在用构思小说的方式来书写属于他自己的另类艺术史。

  在《孤独之间》中贯穿全书始终的一条线索,是和艺术发展界限的拓宽与探索有关。在第一章《永恒与名望之间》中,李炜就提及在当时曾经非常著名的意大利画家佩鲁吉诺,他形容佩鲁吉诺“和那些名誉或许得之太易的人物一样,完全不思进取。”

  而作为佩鲁吉诺的学生,李炜认为,拉斐尔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所有东西中,最重要的那一点反而无法显露在作品中:绝不能像老师那样止步不前,反复使用同样的伎俩,制造出一幅幅大同小异的作品。这么做的下场是迅速被世间淘汰。

  事实上,拉斐尔的盛名延续了四百余年,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但李炜想提醒人们的是,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记得了,拉斐尔的画作在当时是何等新潮,吸纳了他那个年代最前沿的想法和技艺。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时间恒河中的不断前行,都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认真的艺术家在彼时做出的各种努力、思考、实践和尝试。在吸纳前辈的技法和优点后,勇于创新前行。而不是止步不前,重复自己和重复别人。

  而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小批艺术家的推动,而不断被丰富。在柏拉图的时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并不是很看得上绘画这件事,在他的眼中,艺术只是一种技巧,艺术家只是在复制已然存在的事物,如此而已。

  今天我们当然不会再这样简单地定义艺术,画家们的想象力早已通过画笔远远超越了“复制”。以宗教画闻名的荷兰画家波希,早早就在三联画《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展现了画家的无穷想象力。他不是第一个画出混种怪物的艺术家——埃及宗教、希腊神话里都有这种角色,时常也会出现在中世纪手抄本里的插图和教堂外的幕墙上——但他的想象力,在李炜眼中,自古至今都无人能匹敌。

  同样的,在现实主义时期,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也在他的作品《镜中的维纳斯》里突破了常规。十七世纪的欧洲艺术家大都喜欢丰满的女性,但委拉斯凯兹这幅作品中的女人却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他没有按照习俗画一个金发女神,而是一个柳弱花娇的褐色头发女子,从而颠覆传统。委拉斯凯兹从小受到的教育似乎都在强调一点——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张。

  时光飞逝,让我们来到19世纪的下半期,跳过印象派,来到新印象派。法国画家修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最先开始使用了一种特别的绘画方式——他觉得与其调好颜色再上画布,不如用原色颜料直接作画,像马赛克瓷砖一样,用小块小块单纯色彩构成图形,不同颜色的小笔触在画布上肩并肩地挨着,但在观者眼里却能融成一体。于是,观众的眼睛变成了调色盘。

  修拉的创新在当时立即遭到攻击,评论家们带着嘲笑口吻称他的作品是点彩派,就像他们当初嘲笑印象派一样。却没有想到,这个新命名立即就叫响了,成了修拉追随者的口号。

  《阿斯尼埃尔的沐浴》是修拉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在去世前,修拉曾经说,“我那样画,是因为我想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一种纯粹属于我的绘画。”

  时光继续推进,来到波丘尼生活的时代,这位来自意大利的未来派画家在一百余年前面对当时所有艺术家都面对的境况——在他们身后是闪亮到无法直视的辉煌历史,在他们面前却是看不到一束光芒的暗淡。

  这样的说法何尝不是当代各个领域的艺术家所共同面对的困境。不论是绘画、文学、还是古典音乐,都已经在过去的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岁月里不断被完善。今天我们再去听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已经和海顿、贝多芬时代的音乐有了极大不同,甚至是不那么悦耳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天底下能写的文学方式、能作的不同类型的曲目、能画的不同风格的画作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空间正在被不断地填满,再找出新的前人没有尝试过的艺术是特别特别困难的?于是当代作曲家只能另辟蹊径,比如让一把大提琴发出不是传统意义上发出的声音。但是就像文学里托尔斯泰已经把叙事做得那么好的时候,他之后但凡有野心有想法的作家们,不是也就得另辟蹊径了吗?

  与波丘尼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同样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他知道创新和改变意味着有可能会失败,但他也说“不是所有被哄笑的东西都是优秀的或新鲜的……但被满堂喝彩的玩意儿肯定不比一般人的智商高到哪里去,因此只可能是半间半界、百无聊赖、步人后尘或老生常谈。”

  波丘尼当然也在绘画领域继续寻求突破,当此前的画家们在形式和色彩上已经做到极致时,他想到的是,画家们在画布上展现的不会再是任何动作的凝固瞬间,而是“动”“感”本身。也就是说,在他的作品里,不再只是一瞬间的凝固。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表达,你或许可以去看看他的雕塑作品《空间中持续的特殊形式》以及《空间中一只瓶子的发展》。

  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不是吗?在印象派兴旺之前,摄影术诞生了。人们曾经一度认为,画家就此会退出历史舞台了,毕竟在此之前,他们更多的作用可能是给有钱有势的人绘制画像。但是一代一代的艺术家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艺术显然不是柏拉图口中的“复制”,比“复制”要深刻有意义得多。

  波丘尼找到他的突破方式,让绘画艺术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关于艺术本身是否存在尽头的问题,依然还是存在。

  台湾作家朱天心就曾几次说,因为想要在创作的时候一路”避让“,避开自己曾经的尝试,避开前人的尝试,避开同时代作家的尝试,而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台湾作家唐诺也曾经表示,他认为,古典音乐领域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能写的曲目已经被写完。而文学的可继续推进的空间,或许也会越来越小,于是在文学上的创新,也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那么艺术呢?在《孤独之间》的最后一章,李炜留给了马列维奇和他的抽象画。他那著名的《黑方》和《白上白》,所引出的话题其实是,绘画已经终结了吗?

  莱因哈特曾说:“我不过是在创作最后一批还能画出的作品。”他说到了一个重点,如果艺术已脱离内容、风格、技巧等要素,只剩下尺寸、材料这些无聊的东西,哪里还有必要继续创作?再精简一点,就没有作品可展了。

  《黑方》如果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黑色的方块。但是马列维奇显然不是仅仅要留下一个黑色的方块。“正因为看似它空洞无物,所以才完全摆脱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世界。正因为一无是处,它才彻底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认知。正因为一览无遗,它才能作为最精粹的思想工具。谢绝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它反而成了所有事物的象征。任何想法、任何意思都能从它身上汲取而出。”

  李炜说,这便正如《孤独之间》这本书做得那样。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4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