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从古至今中国青铜器的作伪方法
http://www.socang.com   2017-05-15 15:17   来源:收藏杂志

伪觯,1920年至1940年间,王德山于北京仿制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国讨伐鲁国,向鲁国索要谗鼎,但是鲁国君非常喜欢这方鼎,于是送去齐国一方假鼎,齐国人认为是假的,请乐正子辨别。当然,当时鲁国制作伪鼎的动机并非是贩卖获利。

伪觯的铭文

  西汉时期,也有关于伪器制造的记载。《史记》记载,行骗方士新垣平为了得圣眷,假造周代青铜器,作为祥瑞之兆,但终被识破。

  宋代帝王和文人热爱古物,当时就仿制了很多仿古青铜器。有些是完全模仿真正的商周青铜器,有些则是模仿商周青铜器的外形,但是装饰上加入了宋代的流行样式,比如镶嵌金银图案。

  宋代仿制的青铜器通常比较重,金属表面光洁度较暗,修饰比较粗糙,装饰图案比真正的商周青铜器模糊。伪器上的绿锈多半是贴在铜器表面,由绿松石粉末为基础再掺入些许红锈和绿锈。铭文完全仿自真正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但不像真品深入金属表面。

  元代,河南、山东、山西的工匠作伪比较出名,技艺精湛,有些被列入王室收藏,但是,与真正的商周青铜器相比,还是质量差,形式笨拙、装饰图案铸造不够精准,铜锈品质平庸。

  明代的青铜器作伪名匠有胡文明、张鸣岐、石叟,伪器铸造精美,但是金银镶嵌过分雕琢,大部分图案属于虚构,与商周青铜器样式相异,应该看做是从古青铜器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创作。

  清代,乾隆时期的仿品更加精致,数量也很多,装饰仍循古风,但是明显经过修饰,金银或半宝石镶嵌运用十分普遍。

伪鼎,于20世纪早期仿制

  从民国开始,以欺骗买家、藏家、古董商为目的而制造的青铜伪器时代才真正开始。尤其是1920年~1938年之间,仿制品几可乱真,多数具有伪铭文。这类伪器多是由依古代青铜器所制模型而制成,装饰经常不太精确,比较模糊和脆弱,特别是作为背景图案的雷纹,其中的螺旋纹比真品浅且不清晰,而且原来真品表面应该出现雷纹的位置,在伪器上甚至消失不见。伪制品与所仿效的古代真品的重量也不同,或者太轻或者太重。金属的合金成分也不相同,伪器的表面经常覆盖着微细气泡孔,特别是在雷纹装饰的区块,只要用放大镜就能轻易观察出这些气泡孔。伪器表面通常为暗黑色,许多处都覆盖着极容易察觉的伪造人工铜锈。

伪爵,于20世纪早期仿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依古代青铜器真品所做成的模型当然也包含了原本真品的所有缺陷,比如磨损的装饰、龟裂、表面的损坏等等,以及真品青铜锈的各种缺失,失去了清晰锐利度的镶嵌,或者是器物设计的某些部分已经完全消失。此外,覆盖在伪器上的假铜锈通常在厚度、颜色、质地上全部具有一致性,这样的现象绝对不会发生在真正的古代青铜器上。

伪方鼎,于20世纪早期仿制

  1920年代与1930年代间最难被查探出来的伪器,是将破损的真正商周青铜器熔化后作为金属原料再行铸造出来的。许多这类以正确合金成分铸造出来的复制伪器在1940年代被掩埋,近年又纷纷重现在香港和澳门的市场上。这些1920年至1938年的伪造杰作均由当时技术顶尖的造假工匠,与古董掮客以及其他在上海、北京、西安、苏州、潍县,甚至日本尤其是大阪的专家联手制成。

  苏州的青铜铸造匠有周梅谷、刘俊卿、金润生,专门擅长复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古青铜器,工艺水平远胜北京所做的青铜器复制品。山东潍县在400年前就因从事青铜器伪器制作而声名大噪,当地的工匠专精于按照清代古物图录《西清古鉴》中的样本进行仿制。以蜡模制作的青铜镜在装饰上有一些错误,造型和包浆很多不符合古代青铜器的特征,铜锈是用盐酸制成。

  西安的伪器,加上铜锈后,会埋入土中10~20年以进行老化,此地区的另一项专长是为原本无铭文的真的古代青铜器加上伪造的铭文。

  北京仿制的伪器,都是仿制商周最有名的青铜器。民国初年,北京最重要的商周青铜器仿制匠师和北京城内古董商最大的供应者是“古铜张”张泰恩,曾亲授训练12位学徒,其中7位成为青铜伪器的制造名师。其中,王德山曾依真品制作了一系列华丽非凡的青铜觯伪器,几乎至臻至美,但有两大不足之处:装饰略显僵硬,铜锈带有漆底。这也是北京造伪器的典型缺陷。北京制伪器通常是以商周古青铜器真品为样品进行精准仿造,再以酒精与漆的混合物做成铜锈。

  上海的伪器许多是以青铜器真品做模,民国初期在上海出售。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由刘俊卿所制青铜觥和青铜卣以当时堪称天价的价格售出。刘俊卿与叶叔重共同在苏州开设工坊,叶叔重是上海古董商吴启周的外甥,而吴启周与古董商卢芹斋在美国开设古董店。这两件惟妙惟肖仿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器物的伪器于1932年被吴启周在上海购得。当吴启周知道这两件青铜器竟是自己的外甥合伙人所作伪器的时候,尴尬万分,发誓再也不做青铜器买卖。

  过去十年间,大量的青铜伪器曾流入市场。这些伪器大部分来自于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质量极高,有些仿制技术达到完美程度,以至于完全蒙骗了许多收藏家和从业者。幸运的是,真正的专家依旧能够察觉出真伪,因为伪器多半过重,人造铜锈也能相对轻易地从青铜器表面剥离,伪造的铭文也不符合真品的时代特征或铸造得不够深,特别是由于铜锈只是以人工方式覆在伪器表面,因此伪器内部根本无法侦测到真正的腐蚀。无论仿制者的手法如何高明,真正的专家总是能够瞧出破绽,因为伪器总是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能够感知生命力的本领是评鉴专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制作青铜伪器的几种技术:

  1.重铸残缺的部分,将原本不完整的青铜器真品重新恢复其完好形状。

  2.利用许多真正出土青铜器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件完整器物。通常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部分会被凑合在一起。

  3.将一件真品的形状改造成别的形状,通常是改成价值更高的某种青铜器,或许借着将足部焊接到盖上来制造出分件的器物,或是将没有把手的盂加上把手使其变成簋。

  4.无饰纹的素面青铜器上加上饰纹,常见的方法是将新的饰纹直接刻在器物表面。如此的饰纹多半较真品的饰纹看起来僵硬呆板,而且也经常出现许多伪造者所作的纹饰历史年代与原素面青铜器年代不符的错误,此外,伪造饰纹上的铜锈要不由人工制造出来,要不根本没有铜锈。如果有加上铭文的话,多半造型丑陋,再不然字体可能不正确。

  5.在局部有装饰的真品青铜器再加上其他装饰。这些新加上的装饰看来颇为僵硬。有时还能看出凿雕的痕迹。而且如同在原本素面的真品上全面做假饰纹的伪器一样,纹饰内的铜锈皆是人工加上,再不然就是纹饰内根本没有铜锈。

  6.在古代青铜器真品上以焊接方式加上装饰。

  7.以真品青铜器做模本,铸造出另一件完全仿作的伪器。通常这样的伪器会比真品体积略小,铸造的缺陷也可以在器物表面看出来。铜锈是人工制成的。

  8.以出版物上刊登的真品照片为本,进行青铜伪器的制造。这类伪器经常都在真品照片中无法得见的形状、设计、装饰等等部分出现错误。

  以上提及的,仔细检查器物上的铜锈在鉴定是否为伪器方面扮演着最基本的决定性角色。真正的铜锈是当埋入地下的器物与土壤中各种酸性盐接触,器物的金属内在经过长时间化学反应之下的产物,这样的化学反应让青铜器表面呈现某些样貌,或者颗粒状、或者平滑,亦或是包覆着极细微的结晶,以及呈现出某种颜色,褐色(赤铜或一氧化物)、绿色(基本的铜碳酸盐),一般称为孔雀石绿,或是蓝色(铜碳酸盐),一般称此为蓝铜色。

  伪造铜锈的方法:

  1.最早、最简单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制造包浆的方法是将青铜器浸入盐酸中。另一种相关的技术则是将伪器浸入酸、石灰、盐、与色素混合液中,接下来再将器物埋入约一米的地下静待三至四年。如此可产生化学反应,而此化学反应能制造出近似真品器物上的包浆。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硫酸与氨的混合物,再将器物置于极潮湿的地方三到五天,器物表面即会覆上一层绿包浆,而且难以除去。王德山在20世纪初就是用这种方法。

  2.某类人造包浆是以漆与色素的混合物涂抹在器物表面所制成的,有时混合物还会加入酒精。

  3.在伪器表面涂上模拟古老包浆的颜色。

  4.从破损的真品青铜器上取下铜锈的微粒,然后粘贴在伪器的表面。有时候这种真的铜锈微粒会被捣碎成粉末并与真的青铜器小碎片、绿松石粉末混合。将这种混合的膏状物涂抹在伪器表面,通常之后还会再覆上一层薄蜡。

  必须注意的是,器物上的人造包浆并不能绝对证明此器物必然是伪器。许多真品青铜器都曾被动手修复过以及被重新上过包浆,这在20世纪初是非常普遍的修理古代青铜器的方法。

  伪造铭文的鉴别方法:

  1.使用字体或内容风格的错误,即使用非属于该器物历史年代的字体或文体。

  2.加入的内容缺乏一致性导致此铭文充满语法和用字的错误。这种现象常因仿制内容的错误或仿制的模本器物上的铭文本来就是仿制的。

  3.错置或是缺字。

  4.铭文的位置处理极差,或是贪求较长铭文所带来的较高售价利润而使铭文超出应有的长度。

  备注:文章内容来自于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戴克成新书《读懂中国青铜器》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解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