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之藏:翁同龢收藏撷珍
http://www.socang.com   2017-03-26 14:50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陶元骏

图1 翁同龢三十九岁画像,1868年吴儁绘

  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文房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个人活动最多的空间,与主人的诗文、书画创作息息相关的文房用具则是书斋里的主角。北宋雍熙三年(986),第一部系统记载笔、墨、纸、砚的专著《文房四谱》由苏易简汇辑而成,“文房四宝”的美称自此广为传布,富有艺术才情的文人将案头文玩不断推陈出新,至明人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所列举已多达四十余种,如笔架、笔筒、笔洗、墨床、镇纸、砚匣、水盂、臂搁等,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别具匠心。

  “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对文人而言,文房用具是书籍之外另一类须臾不可分离的爱物,反映着主人的情趣雅好。要了解古代文人、艺术家的精神生活,除读其诗文、观其书画之外,这些案头清供也不可遗漏。在文人文化高度发达的明清两代,对文房清供的把玩和追捧,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一种古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闲隐的生活追求。

  以帝师之尊、枢机之重,加上诗文才情、书画皆能,翁同龢(图1)对文房用品自然有着自己独到的鉴赏品位,虽不求奢华,却依旧古朴有致。

图2 明 哥釉八棱形水盂

  明哥釉八棱形水盂(图2)。水盂,也叫水中丞、水丞,是墨、砚之旁用以贮水的物件。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明哥釉八棱形水盂口径9.4、高3.2厘米,口沿呈八棱形,足端黑褐色,造型端庄古朴,釉色厚润,犹如凝脂。釉面产生自然开裂,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大小纹片相间,深浅两色交织,遂成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金丝铁线”。宋徽宗以“裁剪冰绡,打叠数重”之句描摹心目中哥窑冰裂纹的绝世之美。晚明鉴赏家文震亨于其名著《长物志》中专门提及:“(笔洗)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可见哥窑文房器深得士人的审美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此水盂还带有原配的随形紫檀底座,更显古雅,可以想见当年翁师傅对其珍爱有加。

  蕉叶纹绿端砚

图3 蕉叶纹绿端砚及砚盖

  端砚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唐代起就已广为流行,成为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文房用具。用端砚研墨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笔毫。绿端砚的使用肇自北宋,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润滑,纯浑无瑕,以翠绿色者最佳。清代才子纪晓岚自制绿端砚铭曰:“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是岁长至前三日又铭。”翁氏旧藏焦叶纹绿端砚别具一格(图3),此砚选材精良,构思奇巧,砚背面巧雕一芭蕉叶片,并作包裹状延伸到砚正面两侧,并巧妙运用了黄色的石色来表现叶片的斑驳,叶片纹理刻划清晰,宛若天然。砚盒为木质,表面髹黄色漆,砚盖镌刻草书砚铭“绿云垂天,分此一片;藻采繁滋,理发文见”,阴刻篆文印款“文彭之印”。以“绿云垂天”比喻翠绿的芭蕉,此方绿端砚就好像从中采撷出的一小片,这等奇妙之物翩然来到文人案头,自然下笔如有神,“藻采(即文采)繁滋,理发文见”了。翁同龢或出于对前代乡贤的敬仰而入藏该砚,若可进一步考证确为明代文彭旧物,亦为艺林平添一段佳音。

  瓷中繁花,悦目赏心

  清乾隆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图4),此盘是清代乾隆官窑的精品,胎薄如纸,釉色莹润,主题图案是怒放的芙蓉花,配以鲜嫩的芦草和展翅飞舞的蜻蜓,形象逼真,生动可爱。

图4 清乾隆官窑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常熟博物馆藏

  珐琅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末年,在乾隆以后停止烧造。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繁复,先是景德镇御窑厂烧好白瓷胎,后运至北京,由造办处如意馆拟好图稿,经过皇帝亲自审定,再由宫廷画师精心绘制,入窑烧造。珐琅彩瓷器为清代皇室所垄断,严禁民间使用。翁同龢能拥有如此珍贵的瓷器,应该是来自光绪皇帝的赏赐。据统计,存世的清代官窑珐琅彩瓷器仅200余件,绝大部分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定为一级文物,弥足珍贵。

  清光绪官窑礼器

图5 清光绪官窑礼器一组(选4件),常熟博物馆藏

  “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2016年北京巡展中的一组24件光绪官窑礼器也源自翁氏旧藏(图5)。这组礼器主要用途是皇家祭祀时用来盛放祭祀用的谷物和肉食,形制规整,工艺精湛,代表了晚清官窑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造型仿照商周至宋元的青铜器,每件器物都以阳文或阴文标明所仿青铜器的名称,显得古朴庄重。纹饰采用浮雕手法,既有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兽面纹、回纹等,又有所创新,加入了仙鹤、灵芝、蝙蝠、祥云等吉祥图案。釉色也相当丰富,有祭红、祭蓝、娇黄、珊瑚红、草绿、茄皮紫等,其色调类似于今天的糖果色,夺人眼球。于2008年入选常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南宋刻本《集韵》

  该《集韵》共10卷,为南宋初明州(今浙江宁波)刻本,系翁氏秘藏珍本之一(图6)。自清康雍以来二百八十年中,世人不知此书下落。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等在看到此书的清抄本后,就推崇备至。此刻本是在清代学者中有重名的孤本秘笈,也是清代通行诸本的祖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图6 南宋刻本《集韵》,翁氏旧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集韵》是宋代继《广韵》之后的又一部大型官修的韵书。目前所知,存世的宋本《集韵》仅有三种,除翁氏藏本外,还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潭州刻本和日本宫内厅藏南宋金州刊本。

  清末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私家藏书多有散出,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慧眼识珠的翁同龢抓住机遇,迅速扩大自己的藏书。怡亲王府旧藏的宋本《集韵》,后流散到琉璃厂,被翁同龢慧眼识珠,“到厂访求《集韵》,畀以四十金,约以送来,而贾人转欲居奇不售矣”,两天后,心仪此书的翁再“诣书肆问《集韵》”。经过仔细地观察校勘,翁发现“宋本《集韵》模糊处甚多,然确是也是园旧物,古香馣馥,遵王所谓‘巍然鲁灵光’者也。修伯所藏抄本,每页皆有‘虞山钱遵王述古堂藏书’一行,实从宋刊本影写。”欣喜之余,喟叹“二百年后乃得,并几校勘,又适在乡后学之室,亦奇缘矣。”(摘自清同治四年二月《翁同龢日记》)随即出价34两银子买下。他跟大哥翁同书一同翻阅欣赏,两人都是无比兴奋。

  元写本《楞严经》

  翁同龢热心桑梓,十分注重乡邦文献的收藏,元写本《楞严经》即是一例(图7)。《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共十卷,元至正年间(1341—1368)吴江永兴忏院比丘世殊泥银写本,现存六卷。元代高僧清珙、清代僧人祖观、清代胡澂题跋。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号福源,常熟人。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二十出家,得名师指授。至正间,诏赐金襕袈裟,出入吴越,弘扬禅法,为曹洞宗一代宗师。著有《石屋语录》二卷、《山居诗》一卷。至正十二年(1352)卒,年八十一。

图7 元写本《楞严经》,常熟博物馆藏

  清光绪年间,翁同龢从北京琉璃厂购得《楞严经》,郑重地写下题跋:“此吾虞石屋禅师手迹,后五百三十五年虞山翁同龢得于京师,将以藏于邑之古刹”。擅长书法的翁氏品评此写经书体“峻削超旷,得晋、唐诸贤神力而不抱守于其则者”。“山僧笔势妙翩翩,定于吴兴证墨禅。……此唐人写经正轨,参以鸥波(指赵孟頫,笔者注)笔法,遂尔洒然。”光绪二十七年(1901),翁同龢将元写本《楞严经》1至6卷与清代佛门弟子胡澂补书的7至10卷,一并送给了好友常熟三峰清凉寺方丈药龛。1957年,此经由常熟宝岩寺僧含晖捐赠给了常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后入藏常熟博物馆。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丹青妙笔文人情怀

  藏书之外,书画也是翁同龢的重要收藏门类。遵循晚清书画鉴藏的风尚,翁同龢收藏的几乎都是正统的文人画,他对石涛这类标新立异的画家不太感兴趣。翁氏藏品主要有明代画家沈周、文徴明、陈淳、清代“四王”、恽寿平、金农等人的画作,尤其偏爱四王中的两位——王翚和王原祁。

  南宋梁楷《道君像》卷

图8 南宋 梁楷《道君像》卷(局部),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藏

  翁同龢书画藏品中年代最远的一件作品是南宋宫廷画家梁楷的《道君像》卷(图8),画面正中画的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正端坐于莲台之上,有一人正在虔诚地向他跪拜,四周的祥云、霞光和簇拥着的几十名仙官,都衬托出道君的威仪。这幅画是梁楷早年所画,如今我们看到的梁楷作品大多是简笔描或者写意画,如众所周知的《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9)。而翁氏所藏的这件《道君像》卷则是梁楷的工笔画作品,无比精湛,特别是对人物神态和形象的勾勒栩栩如生,充分反映出梁楷高超的绘画功力。这幅《道君像》是梁楷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幅工笔白描真迹,十分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在编辑《梁楷全集》时特意将《道君像》安排在卷首第一件的醒目位置。

图9 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王原祁《杜甫诗意图》

  论及翁同龢最为珍爱的书画,非王翚《长江万里图》(图10)莫属。而还有另一件珍品“麓台巨幅”,也是翁同龢的心爱之物,那就是王原祁巨幅山水《杜甫诗意图》(图11)。画作高达3.2米,内容是根据杜甫的诗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合香”所创作的青绿山水。

图10 清 王翚《长江万里图》卷末的翁同龢题跋

图11 清 王原祁《杜甫诗意图》,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藏

  王原祁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画家,其家乡太仓与常熟紧邻。王原祁擅画山水,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被誉为“笔端自有金刚杵”。光绪十三年(1887)夏,翁同龢于琉璃厂茹古斋见此画轴,惊为“巨观”,五日后以重值购入,在《日记》中他郑重地写下“自恨好画成癖,犯多欲之戒”,言辞中不无悔恨,然而对于心仪的书画,他依旧是欲罢不能,毫无免疫力。“我生爱书兼爱画,不惜倾囊与倒囷。”(翁同龢《题王麓台<富春山图>卷,次张鹿樵丈韵》)恐怕这才是文人翁同龢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收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09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