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大热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如今把火“烧”到了美术专业考试: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命题创作,引入一首唐代古诗,要求考生在悟出诗意的基础上作画。如此不同以往,让措手不及的考生叫苦不迭;而业内人士大多认同这一出题方向,认为确有必要回溯传统,只是在施行过程中,尚不可操之过切。
此次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命题是:根据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完成一幅主题创作,同时以题跋的方式抄录全诗。尽管考题让考生“一脸懵圈”,但我们不得不说此次命题很有意义。可以看到,不乏自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人后来只成了纯粹的画匠,他们的画作,不是题目起得不够文雅,就是题跋缺乏诗意,与画作极不协调。尽管美术院校不一定要培养出一流的、诗画水平兼具的画家,但是在前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画家,总比做一个只会画画的画匠要好得多。
如此说来,国画艺考要求引古诗作画是要故意难为考生吗?笔者以为不然。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的国画就讲究诗情画意。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作为“文人画”的鼻祖,就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画外有余意,使人从“笔画之外”领略其游目骋怀、流连忘返的意趣。另一方面,与油画相比,国画的背后深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在中国画中考诗词,绝非新鲜事儿,而是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套路”。宋代画院考试就有以诗为题选拔才俊的传统,诸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这些经典诗文,都曾经出现在千年前“艺考生”的试卷上。近现代亦有老舍先生与大画家齐白石之间“命题作画”的故事传为佳话。因此,美术之美,不只是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还要给人诗意之美或内容之美,才不沦为一种浅薄之美。
美院招生加考古诗词作画,与其说是打破现有的艺术教育模式,不如说是纠偏或回归传统绘画艺术。现在很多高中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艺考,不只是自己有艺术特长;之所以选择美术考试,不只是自己喜好画画;更重要的一点是艺校或者美校对高考文化分的要求较低,许多人是抱着相对来说更容易考上好大学的心理才参加艺术考试。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也是一种侥幸的心态,在作画中融入古诗词,就相对提高了考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显得艺考不是一件那么容易蒙混过关的事情。
真正的大师,不只是专业精深,也一定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有人曾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呢?见到古诗词就头疼的绘画者显然不可能成为美术大师,一个演员只有漂亮的脸蛋,连台词都说不好,还有多个替身,也不可能成为表演领域的大师。因此,对考生文化涵养要求随意的艺校,恐怕就难以培养出大师。当然,美院招生加考古诗词作画,或其他专业艺考加考文学试题,也要注重题目的知名度,不能“偏”和“怪”,毕竟此举重在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是刻意刁难非专业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