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为“基弗在中国”的展览,让中央美术学院连同中国艺术圈卷入一次风波。
事情原委并不复杂:德国某艺术机构在艺术家基弗未同意的情况下,将这位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力之一的艺术家作品,搬到中央美院美术馆,名曰“基弗在中国”。孰料基弗勃然大怒,称所受待遇如同一位过世的艺术家。他以对方没有获得自己的许可、授权为由,展前两天极力叫停。只不过,箭在弦上的展览还是如期举行了。主办方给出的理由是: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拥有者和收藏机构的授权,符合中德双方法律规定。
风波的风暴眼再明显不过:举办一场展览,到底由谁说了算,原作的创作者还是易手后的藏家?
一方面,基弗坚持要参与其中,确有其合理性。的确,如果缺少艺术家的参与,想要从体量庞大的艺术品库里挑选出那些最好的作品,绝非易事。要策划一场好展览,最佳方案也不应该是看手头拥有哪些材料,然后据此张罗“饭菜”。另一方面,身为一家以传播学术为己任的艺术机构,央美似乎也不该知难就退。何况业内人士爆料,艺术家此前专门来京寻找过办展场所,也就是说,基弗的失望与指责,非不为也,乃展出的方式、展品以及场地等并非他所期望的那样。
新问题凸显的,正是中国艺术机构在融入国际层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包括多了解他人的经验和规则,建立专业的策展团队和规范的展览程序。正如有圈内人所说,事件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牵涉博物馆伦理,以及不懂规矩。对于健在艺术家的作品展,国际通行做法是争取艺术家本人的许可。不少对展览如期举行持负面评价的,大多认为展方不该无视那个远在德国、发出愤怒抗议声的老者。
而在另一些国人的眼里,这位对中国油画界影响巨大的艺术家,这次有些不给面儿。然而,老人此番火力全开,也有他的道理。毕竟不跟艺术家打招呼就办展,对于视尊严、声誉为根基的艺术家来说很难接受。再者说,按照博物馆惯例,一般公共博物馆是不能给私人藏家做收藏展的,而像央美这般把某位私人藏家的藏品“一锅烩”,难以保证全面呈现艺术家的特点,甚至还可能让藏品拥有者借机牟利。
也有人认为,央美此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多少有点儿勇气可嘉的成分。果真如此吗?从央美的多次声明可以看出,它原想遵守游戏规则,希望艺术家带自己一块儿玩,只不过,结局不圆满,被无情拒绝。个中原因,与双方对接不畅不无关系。看来,今后要想“基弗们”乐意来中国办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场风波,主办方和艺术家都“很受伤”。如果一定要论谁是大赢家,或许非那些省却了往返机票、住宿费的观众莫属,他们只需花几十元就能近距离膜拜一场大师展。纵然双方各执一词,让一场主打学术的展览成为社会热门事件,好在展览观者如云,或许这才是漩涡中乐见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