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片:仍处价格洼地 正是收藏好时机
http://www.socang.com   2016-12-21 10:33   来源:齐鲁晚报 亓俊华

  □拍场观察

  从1994年北京翰海最早在内地进行碑帖拓片的拍卖,经过22年的市场孕育和发展,碑帖拓片已经成为国内拍卖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拍卖场上不断有高价成交,碑帖拓片收藏逐渐受到大众关注。不过由于碑帖拓片对收藏者的文化素养要求高,受众相对较小,市场流动性低,加上市场回报周期长,目前碑帖拓片普遍处于较低价格。但从另一角度讲,相较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碑帖拓片具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和收藏前景。

  高价属于个案,

  普遍处于价格洼地

  在今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中,碑帖拓片作为一种传统的收藏门类,尤其引人关注。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周毛公鼎六名家题跋本》以140万元起拍,990万元落槌,最终以1138.5万元成交。无独有偶,在今年广东崇正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以2070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碑帖拓片中国本土拍卖的最高纪录。

  不过,山东恒昌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拍卖场上的高价都是个别案例。从整个拍卖市场看,这种高价并非主流,碑帖拓片的整体价位仍处于价格洼地。

  藏家以收藏为主,

  很少用于投资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组长卢芳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碑帖收藏和中国整个金石学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又是一个高峰,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相较于书画、瓷器、家具等其它收藏,碑帖拓片由于涵盖的学术分量比较重,对藏家的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和专业知识要求很高,所以参与碑帖拓片收藏的人群也多以藏家、学者和爱好者为主,属于小众群体。

  相较于其它拍卖品类相比,碑帖拓片拍卖虽然起步较早,但受关注的程度一直比较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碑帖拓片以国家文保机构参与购藏为主,个人收藏则相对较少。经过国家机构的购藏,目前碑帖拓片的收藏开始转向民间。近十年来,碑帖拓片购买人群相对固定。杨宁表示,现在市场上活跃的藏家70%-80%还是十年前的老藏家,新晋的买家和藏家比例还比较低。随着碑帖拓片的价值被挖掘,近几年碑帖价格上升的速度开始加快,藏家开始慢慢尝到碑帖拓片收藏的价值回报,所以吸引了一小部分新藏家参与。不过,与书画收藏中存在的投资和投机行为相比,绝大多数的碑帖拓片藏家仍以收藏为主,而非用于投资。

  价值回归升温,

  收藏潜力巨大

  作为集文化历史内涵、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为一体的艺术品,碑帖拓片一直深受文人墨客和书画家的喜爱,并一度被视为文人士大夫收藏的最高境界,有些碑帖的价格甚至高于名家书画。

  碑帖拓片的制作对原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因而它所记录和表现的内容,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受自然风化、战争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碑刻原石、金石器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消失。碑帖拓片作为最忠实于原物的载体,其历史文化价值就被凸显出来。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光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的碑帖拓片能较为完整地保留历史遗存面貌,非常准确地表现原物纹理和细节变化,这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修复和还原也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因而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有些碑帖拓片流传有绪,并有书画名家或文化名人的题跋,使得它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文物性质更强了。

  随着国家对文物加强保护,不再允许对石碑、崖刻等重要历史文物遗存进行盈利性拓印,使得先前流传的碑帖拓片相对有限。而重要遗存的碑帖拓片由于数量稀少、工艺高超,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目前碑帖拓片正处于价值回归阶段,并且呈现升温的趋势,但相较于书画市场,离它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杨宁指出,好的碑帖拓片越来越稀缺,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会被重新挖掘,因而具有非常好的升值潜力和收藏前景。

  收藏碑帖拓片

  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年代:即制作拓本的年代。一般来讲,拓制时间越早越接近原物面貌,价值也越高。

  原碑的内容:如果原碑记载的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典故,那么拓片本身也具有了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书写者:即原碑刻石或画像砖(石)的作者。名家书法的原碑刻石拓片要比无名氏或小名家的拓片更有价值。

  稀缺性:拓本流传的数量越少,价值越高。比如碑帖拓片的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价值都很高。如果原物遗存已毁,那流传下来的拓本自然也有极高价值。

  题跋:如果拓片上有名家题跋或鉴藏章,其价值要比单纯的拓片高很多。

  品相:拓片的品相也影响其价值。比如完整度、拓制工艺、装帧形式等。一般来讲,卷轴拓片的价值要高于册页,宫廷制作的拓片要高于民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碑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0944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