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美术院校素描教学扫描
以素描为代表的西方造型观念自引入中国以来,就得到了大力推广和认可。但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说,也出现了“素描无用”论。大半个世纪以来,美术界对于素描的争论未曾停止过。近期,一批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品素描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这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素描作品首次在中国联袂展出,为观众打开了一个走近大师、走近西方素描的窗口。再往前,中国美术馆也举办了一场“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汇聚了国内9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素描作品近300件,不仅展示出了我国专业美术院校素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体现了他们在传承与拓展素描语言等方面的成果。这两个关于素描的专题展览,对中国的素描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对于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千篇一律的考前培训与应试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天赋。因此,今天美院学生是否仍有必要学习素描,当前国内的素描教学是何现状?在现代美术呈现多元化发展面貌的今天,国内美院的素描教学该如何创新,与时俱进?素描发展至今日有何变化?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国内各大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师、相关学者进行了采访。
素描的定义与边界
广义上来说,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方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又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讲的素描多指铅笔画和炭笔画。今天来看,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都可以称作素描,如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因此,在今天人们谈到素描之时,做出的判断应基于对其完整全面的认识之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说:“素描本身是一个笼统的名词,不同的专业,素描的样式是不一样的。油画的素描是光影的、有空间感的,中国画的素描是线性的、线面结合的,设计类的素描是结构性的,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素描特点。因此我们对素描的认识态度应该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要将它放在各个艺术领域里去认识,表现方式不同,特点也不完全一样。”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看来,今天采用的“素描”一词是个西方概念,在西方的当代艺术教育中对素描的质疑有着脉络清晰的历史背景。但是,这并不是说西方艺术所经历的过程就是我们必须重蹈的覆辙。中国艺术的传统与西方迥异,有人因此抨击素描教学是对中国画的“摧残”,这里涉及对素描的理解问题。他谈到:“素描训练的是对学生观察对象、分析对象、表现对象的能力培养,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并不矛盾。西方美术学院在几百年发展中摸索出来的造型规律,在他们的艺术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现。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素描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欣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时,没人会怀疑他一定仔细观察和研究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景物,一定积累了大量在今天可以称之为‘素描’的习作。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艺术更注重对事物的精神气质表现,而不是外观的绝对肖似,因此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素描’,但这种观察对象的方法却是从未缺席过的。”
关于徐悲鸿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罗奇认为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去理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他说:“在中国画面临变革的时代要求下,徐悲鸿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建立在原来的中国画以笔墨和书法为核心的基础之上找到的一种变革和创新。将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的因素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这在中国是一种没有见到过的创造。因此在当时引入素描这个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是有益的。”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学者认为素描虽然不是学习绘画唯一的基础和手段,但仍然在各个艺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专业不同侧重也不尽相同。例如,唐勇力认为对于中国人物画家来说,其素描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他的艺术之路走向何方,决定了他的艺术高度。
多样化的素描教学
素描与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563年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成立之时,“素描(Disegno)”一词就被书写进了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 Disegno)的名称中。素描历来被视为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石,素描教学既是学院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学术精神的具体体现。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从中国早期的美术专科学校直至当今的各类美术院校,素描教学也随着现代美术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各学院的素描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新模式。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认为,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壁画、实验艺术等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训练造型的方法。他说:“素描教学归根结底是在教人。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扬长避短最有效率,毕竟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大的动力。写实的基础未必结出写实的果实,反之亦然。基础和结果的交叉会诞生新的品种,这正是创造力的所在。”在以素描为核心的基础教学岗位上有40年经验的唐勇力说到,现在学院的中国人物画教学基本以线性素描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素描教学体系。
在中西并重的学术姿态影响下,中国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并不单纯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而是把艺术理念的思考方式和对形式语言的锻造内化于素描教学之中。所以中国美术学院既向传统学习以求发扬出新又绝不封闭自我,从而引导素描教学的稳步发展。而在四川美术学院,即使在具象写实素描训练中,除了已有的苏俄素描模式和造型审美观,也挖掘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心观象,方得其理”的造型审美观。因此,四川美术学院通过不同维度的素描训练,让学生感受文化、表达观念、觉悟个性、塑造精神、提高审美。同时面对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样式和潮流,既注重因材施教,又挖掘共性。
西安美术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教学交流互动,邀请多国教授来院授课拓宽了目前的素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多次筹办高品质的素描展览,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天津美术学院的基础素描教学,坚持以写生训练为平台,引导学生从感受出发,以客观自然为源泉,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主动大胆地进行表现,以素描的形式对形态进行研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刘仁杰告诉记者:“去年,全院各系对教学大纲做了重新修订,教学框架做了大的调整,增加新的课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一些新设的试验课程和大量的作业练习,让学生逐步认识构成素描基本元素的规律及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素描词汇’,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地自由表达个人的艺术趣味与理念。”
素描在当代的观念转换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视觉艺术和绘画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艺术发展越发呈现出自由多元的现状,素描在当下也不仅仅被看作一种学习绘画的手段和基本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一些教授学者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素描在当代的观念转换。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王朝刚认为,素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能相当充分和深入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显露出作品的精神内涵。“正因为没有了色彩等因素的干扰,素描才显出了它那种单纯而朴素的魅力,使观者更能明确而直接地感受到艺术家的视角和意图。因此,素描并非仅仅只是绘画的基础技能和手段,它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同样能表现出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以及适应艺术家所选择的各类题材对象。” 他说。
罗奇认为“素描会摧残学生的创造力”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素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存在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基础,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其他艺术门类并列的。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人们也不可能说国画或者油画摧残了学生的创造力”。唐勇力也表示,素描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不太被大众接受,因此现在很少有专门以独立的素描创作为主体的展览。“我希望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能举办有创造性的素描展览,一方面能够提升艺术家对素描及素描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促进素描教学和理解也有益处。”
素描是中国百余年来美术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话题,近年来围绕素描的讨论大多是素描与国画、设计、当代艺术等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则提议,将素描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当中,综合考察其在建构新的视觉形态方面的作用,以及由此透视出的背后的思想意识与机制形态。无疑,以此方式介入素描研究,将大大提升素描研究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它有既定的表达范式,也有不断拓展的边界。在艺术的学习和探索中,素描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正如王朝刚所言:“素描训练对于艺术学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表达的过程,它为创作提供基础和动力,本身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过程。”又如张敢所说:“传统中构成美的元素从未失去意义,变化的是美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表现和承载美的媒介不断出新,从而导致了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在这个意义上讲,素描作为一种最简便有效的训练方式,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
由此看来,如何在今天的学院素描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传统与当代素描视野,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资源,也是对今天的学院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