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石书画”,这里的“金”就是指中国古代青铜器。凡是一个收藏家玩到收藏青铜器,应该算是玩收藏的最高等级了,因为青铜器不仅仅是中国国家之重器,更是全世界都为之赞叹的世界顶尖艺术品之一。世界各大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大家无不为能拥有一件中国优秀的、工艺达到极致的青铜器而骄傲。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在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然而在收藏市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青铜器长期被边缘化。甚至还有“墙内遇冷墙外热”的海外与国内两个市场的炎凉反差。原因何在?中国收藏家该如何抓住青铜器市场的机遇?民间收藏对青铜器市场又有怎样的呼吁?
中国青铜器从诞生之日起,就象征着王权的等级,哪怕经历王朝的更替也不会更改,其拥有者始终都是历朝历代的“王者”,直至中国最后的一个清王朝即将消亡,才轮到非同一般的达官贵人来收藏,李鸿章、端方、罗振玉、梁上椿、刘体智即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代表人物。如今,中国古代青铜器在艺术品投资及收藏市场,一直都倍受重视。想要对青铜器进行收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问题:青铜器的价值在哪里?收藏前景如何?怎么进行投资和规避风险?
两千年的皇室传承
中国青铜器的本身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陕西省董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的“裘卫四器”上的铭文内容略窥一二。该器物现在分别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和宝鸡市博物馆,其中“卫盉”与“卫鼎”上的铭文记录了青铜器和玉器当初的交易价格。铭文的大意是:“天子举行建旌大典,诸侯皆须送礼,于是‘矩伯侯’为筹备一份礼品,向‘裘卫侯’订制了一套车马上配用的青铜器,以及一对玉虎和一片玉璋,以八十萠(一萠十贝),十三田(一田等于一百亩),和一大片林地(大而无法丈量)进行交换。”从铭文上可以看出,青铜器那时的价格就已是千亩土地的等价。
商代晚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种类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兵器、工具、乐器、杂器等。这时的铜器制作精良,胎壁厚实,给人以凝重、庄严的感觉。纹饰多彩,形制精美,显示出处于发展鼎盛阶段的气派。且其广泛使用浮雕装饰,韵味无穷。那个时代有铭文的器物不多,有较长铭文的铸品也不过二三十件。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风气更趋繁缛,精雕细刻,艺术上可谓精丽,但相比商朝,器物多少缺乏一些生气。那个时候的青铜器物铸铭成风,长篇巨制不断出现,有的青铜器物上的铭文竟长达400字,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流畅,世界罕见。周昭王、周穆王以后,青铜种类略有增加,如簠、匜、编钟等青铜器逐次出现,铸造工艺水平慢慢成熟。铭文水平也大幅提高,每篇铭文皆韵律清晰,笔锋劲拔而不失圆润,多为书法艺术杰作。
由上可以看到,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前左右就已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如今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自古以来,青铜器历代都被称为国之重宝,位列收藏之首。民国时期,金石学兴盛,青铜器收藏达到顶峰,相关的著作不胜枚举。
墙内遇冷墙外热
在海外,中国青铜器作为一种世界艺术,一直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点。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2001年,在纽约佳士得春拍上,一件中国商代的青铜器“皿天全”方斝器身,创下当时青铜器拍卖最高价——924万美元。这件青铜器于上世纪20年代在湖南出土,拍卖的是器身,器盖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据说当时国内也有博物馆筹集巨款,赴美参加竞买,终因法国买家出价超过我方预算近四成而没能买下,这件青铜器只能身首分离。
2007年3月,中国青铜器拍卖的历史纪录再次刷新,在荷兰马特里斯特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伦敦著名古玩商推出一件战国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工艺精湛,华美异常,最终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青铜器。
2010年,纽约佳士得推出的“思源堂中国古代青铜器珍藏”专场拍卖,总成交价达到了2075.1万美元,是近年来中国青铜器成交额、成交率最高的一场专场拍卖。
相较书画等国内火热的其他艺术品门类,青铜器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处境却有些尴尬。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大量的高古铜器被盗劫或贩卖到海外市场,国内高古铜器一直是国家文物法规重点保护的对象,只有1949年以前出土且有明确收藏传承记录的传世青铜器才能交易。严格的管理限制了青铜器在国内市场上的炒作空间,青铜器拍卖会寥寥。上海崇源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周宜壶”以264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内地青铜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近几年,虽然出现部分中国企业家和藏家在海外市场高价竞购,但限于政策,并不是所有海外回流的拍品都能在国内竞拍。
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文化底蕴不足也是国内青铜器市场不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刘幼铮说,“就拿宋瓷来说,宋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达而著称,其审美亦达到巅峰。但如今收藏主体却偏好明清官窑,使宋瓷备受冷落,这亦是因为文化准备不足造成的结果。”他认为,中国人对于皇权的崇拜是中国长期的传统,植根于民众之中。很多收藏者在有钱之后首先感兴趣的就是搜集与皇权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直观感觉华丽繁缛,但与宋瓷、青铜器相比则显内涵不足。改变和提升欣赏品味需要一段时间的文化补充才行。
总而言之,一方面是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文化准备不足,导致青铜器的收藏被冷落。毕竟收藏是有钱人的行为,有钱人的文化决定了他们的收藏方向,也给整个艺术市场带来一定的倾向性。
文化素养决定收藏方向
近来,一系列的事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青铜器。无论是海外拍场青铜器频繁现出高价,或是佳士得、苏富比及一些顶级艺术品商人主推青铜器,再加上皿方罍的高调回归⋯⋯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一个灿烂的青铜时代开启在即。青铜器再次受到市场关注,收藏状况如何?如何进行收藏?
对此,刘幼铮认为,目前中国的青铜器收藏状况并不乐观,大量的仿制品、赝品充斥市场。原因有二,其一购买者对于青铜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准备不够。第二是常有的侥幸心理。淘宝、捡漏等心理往往让买者掉入卖者设计的圈套。“出土”、“不能公开”等说辞让人讳莫如深,正好给卖假者编造各种故事创造了氛围。“同时,中国的买家需要提高警惕的是,拍卖行不保真这个做法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不要盲目认为国外市场上的青铜器都是对的。”刘幼铮如是说。
要防范风险首先必须要做足功课——备好自己的文化库存。毕竟作为收藏家来说,买的是文化,不是机遇。当然,从相对牢靠的渠道购买会比较安全,但依然需要警惕,如果有流传、有著录会比较理想。
早期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作为礼制的体现,也被称为“青铜礼器”。青铜器的发展进入生活领域,时间段应该到春秋以后了。一些青铜制品如兵器或者生活用具已经没有鼎、爵礼器那样充满“狞厉”、“狰狞”之韵味的纹饰,造型往往比较俭朴,成为征战和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器皿。虽然同样具备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明的象征,极具艺术文化影响力和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但皇权威严要少很多。
可见,作为一种艺术以及一种收藏品,礼器显然更具收藏价值。“同时,青铜器收藏要尽量选择有铭文的,哪怕是一个族徽,甚至一句话都行。这样它的历史研究价值就高出一截。”刘幼铮说,皿方罍之所以叫皿方罍,就因为它有铭文。“关于皿族,到现在任何官方资料都找不到。不过它跟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就没法比——一个是大王朝,一个是小皿族,加之到目前皿族遗址也未发现,所以我认为它绝对不是我们国家最高级别的重器。”
其实,青铜器的收藏投资和其他文物也都一样,需要考验买家的文化基本功。只要东西买得好,也许当下稍微买贵了,但早晚会被市场认可,买者的良苦用心并不会被辜负。但是若要以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进行交易就很容易出问题。正如刘幼铮所说,“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玩味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平静的过程,是用来养性的,怎能把古代青铜器作为一个金融产品而妄加炒作呢?”
众所周知,青铜器以独特的器形样式、精美的纹饰、拥有史料意义的铭文,成为艺术收藏界的王冠。正是因为青铜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考证价值,文物法规定,市场流通的出土青铜器应为国家所有,除此之外,只有少量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才允许上拍。
国内青铜器收藏不开放和市场对青铜器收藏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了仿制青铜器行业的发展。对此,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奉扬向《经济》记者透漏,以北京潘家园收藏市场为例,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潘家园市场内的青铜器都为真品,到了21世纪多为真假混淆,自2010年以后,潘家园内95%以上的青铜器都为仿制品,其余即便是真货也都是残次品。
青铜器仿制品作坊屡见不鲜
王奉扬告诉记者:“仿制青铜器并不是近些年才滋生的行业,实际上,在北宋时期就开始有这行业出现,并且每个时期的仿品都具独立的特点。”
据记者了解,在清代以前,人们主要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这方面,以宋人的青铜器知识为高,宋大晟编钟、太和钟和蟠龙钟,即使是仿制春秋时期的实物,其器形和纹饰也都较精致。
元人、明人在仿青铜器技术上就远比不上宋人,其祭器中的鼎、簋、爵等纹饰均不一样,铸作草率,比较容易识别。
到了明代仿制的青铜器,实际是按照宋代的图录《宣和博古图》所仿制的。铜镜是仿汉代的规矩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并且明宣德年间所狂奔的仿古炉,样式独具一格。
自清代以来,由于宫廷的提倡,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了学术界新的风气。一些富有、身任高位的学者多方搜罗出土的青铜器,编录青铜著作竟达百余种。在造型、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过了宋代。据容庚《西清全文真伪佚存表》的统计,在有铭文的1176器中,伪器有317件,可疑的有173件。整器作伪,纹饰仿照《三礼图》,设计的器形纹样不伦不类是当时的特点,这种清代早期的伪器,一般是较容易识别。
就此,青铜器的研究工作开始走向系统化和专门化的道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青铜器被当作珍贵的财富加以收藏并且价格昂贵,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当时的古玩业,于是青铜器作伪之风开始盛行起来。
“现在的仿制青铜器市场大部分以产业形式聚集在河南洛阳、山西等地。”王奉扬表示。
早期很多媒体调查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中,洛阳烟涧村以青铜器制假重灾区“亮相”。这些报道称,烟涧村村民最早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仿古青铜器制作技术,到了90年代末期,该村的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产业。目前村里有近200家青铜器生产企业,年销售总额上亿元,青铜器制作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无独有偶,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某一青铜器制作作坊也经营得不亦乐乎。
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记者进入这个作坊的第一感受。
该作坊老板王善鹏向记者透露:“从前年开始,作坊就与古玩艺术品交易网、中国工艺品信息网、阿里巴巴进行了线上合作,除此之外,线下包括潘家园市场和周边各大小独立商户也都是从这里淘货。”
“随着制作工艺的娴熟和名声在外,也有很多企业来做私人订制。”王善鹏说道,“不久前我们刚为河北一企业定制了一套青铜鼎,高54厘米,定价最初为8万元,最终定制出来十分精美令该企业老板满意,最后以12万元高价买走。”目前该作坊年产量可达到数千件。
记者发现,该作坊内仿古极其精致的青铜器占三分之一,剩余放在展柜架上的多以中低档小件青铜器居多。王善鹏对此解释:“精致且大件的青铜器较难打造,一般多为私人定制。而重约一公斤的小件青铜器成本不足200元,仿制起来较容易,且批发到各古玩市场价格直接能翻到两倍以上。”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仿古的青铜器价格能翻好几十倍也已是常态。“例如,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鼎麓仿古青铜器,其造价成本也就3000元,但这套青铜器仿制的效果和寓意都为精品,很多行家都拿假货当真货销售,最终能卖到3万-10万元不等的价格也属正常。”王奉扬说道,“这样看来,很多仿古的青铜器实际在搅乱青铜器收藏市场。”
仿古最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深圳某公司老板洪大超投资3500多万元收藏了一系列商周青铜器和元明青花瓷器,相隔20多年后的2012年,他开始着手筹建华夏文物博物馆时才发现,自己收藏的青铜器都为赝品;2014年4月,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李老板欲在村里建博物馆,自称“文物通”的张某趁机伙同他人向李某兜销了多件伪青铜器,共骗走70余万元⋯⋯
在青铜器仿制作坊不断形成产业链的同时,也促成了很多以假乱真的生意。那么这些能够迷惑收藏者的伪青铜器又是如何仿制出来的?
“仿制,最关键的是仿古作旧,也就是给新铜上锈。”王奉扬如是说,“一半是手艺,另一半是造假方式。”
以山东地区伪造的青铜器特点为例。该地区大多以仿造当地出土的重点器物为主,多以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之后加以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足以以假乱真。
除此之外,长江流域做锈法也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其技巧精湛,远远超过了山东水平。该地区大多是仿殷墟出土的精美器物,其先在铜镜上抹一层硝酸,然后塞进叫碳铵的化肥里三五天后捞出,铜镜上自然生成一层蓝色的锈。接下来,用混合调制的酱油醋喷洒,或在泥汤子涮一下,锈就变成了绿色。“由于这种方法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上当受骗。”
如何辨伪
实际上,宋代、清朝时期仿制的青铜器由于历史年代的原因,如今也已变得有收藏价值。但王奉扬表示,如今市场中流通的现代仿制品却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其一,很多仿制品都是作坊内制成,工人又无专业的美术教育素养,照葫芦画瓢结果仿制很拙劣,甚至臆造铭文,不具收藏价值。其二,如上述提到青铜器仿古多以盐酸浸泡,其化学物质对人的身体损害也巨大,由此也并不适合摆放在屋内当作工艺品。
那么,在盛世收藏的今天,又如何辨伪来规避风险?
王奉扬认为,青铜器辨伪并非只看眼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辨别经验。
其一,观察青铜器的锈色。“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所以出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王奉扬解释说:“拿到一件青铜器,若发现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有序,并且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表皮锈且不润泽,器物又存在铜腥味很可能就是仿制品。
其二,感受青铜器的手感和声响。收藏者可以用手掂量青铜器,若实物过轻或过重都要引起注意。另外还可用手敲击青铜器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感受手感和声响,这还需收藏者多年的经验。”王奉扬说。
其三,关注青铜器的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最重要的步骤。”王奉扬表示,青铜器是记载一个时代文化重要的史料,每段时期都有代表性的特色,收藏者可遵循历史创作规律进而判断。例如,夏代青铜器花纹朴素简单;商代青铜器花纹则复杂厚重;西周青铜器趋向素朴;秦汉青铜器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青铜器精细等。
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规律进行推断、判别。
例如,商代青铜器款识字体排列有序,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春秋时青铜器款识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鸟虫书”;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等。
“花纹款式、字体样式如今也可以仿造,但收藏者细心观察会发现,古人的纹样和字体都是一以贯之,但现在的仿制者很难找到古人的规律将花纹样式、脉络仿制的没有纰漏。”王奉扬最后讲道。
“我们在山上砍柴,突然一块‘石头’掉了下来。一看发现,这是当时典型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刀具。”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两位牧民对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科科长李米佳的说法。经鉴定,此刀具为青铜器,有重要历史价值。当时,这两位牧民获得故宫博物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30万元。第二年,牧民所在地的警察带着一堆同样的刀具来到故宫博物院,说明了器物的来历,并请李米佳鉴定真伪。
李米佳向《经济》记者表示,他这些年主要研究青铜器,遇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况。
且不谈青铜器拍卖市场的鱼龙混杂,仅仅听到这样的故事,您会怎样想?这两位牧民真的是牧民?他们把发现的刀具拿到故宫博物院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全部拿来?这刀具到底是如何发现的?背后说明了什么?答案尚且不知。
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铜器的民间收藏情况并不那么透明。那么,和国外相比,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现状如何?民间收藏家对青铜器市场有怎样的呼吁?青铜器研究对当代有怎样的意义?
中美收藏差异大
“美国主流收藏家对青铜器的珍视,超过任何一件文物。”记者在弘钰博古玩城采访时,偶遇美中收藏家协会会长周德昭,谈及美国青铜器收藏现状和中国民间收藏的情况,周德昭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周德昭表示,在国外,涉及中国的文物,藏家们无不以收藏青铜器而自豪。他们认为,“青铜器代表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象征,属于高档藏品,从这里面能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欣赏中国的艺术。”
常年在国内外拍卖市场走动,周德昭十分清楚国内外拍卖市场的情况。20年前,周德昭刚去国外的拍卖现场时,前面几排的位置几乎没有中国人,而现在,中国人已经占据了国外大部分拍卖市场。藏品的拍卖也更加国际化。但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国外的收藏家从不把青铜器拿出来卖,他们只会卖一些瓷器、字画等紧随市场热度的藏品。
难道是青铜器不值钱吗?并非如此。“美国的藏家一般都是收藏10-20年,然后才开始有收益。”周德昭解释说。
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青铜器市场情况,却有些寒心。
从拍卖市场看,自中国拍卖伊始,青铜器便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门类,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上拍青铜器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并有明确著录的才可以。因此,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青铜器很少。直到2014年,西泠印社才开启“中国首个青铜礼器专场”,开了青铜器礼器拍卖先河。
从青铜器数量上来看,有两种来源:祖传和出土文物。祖传的很少,出土一定程度上也有限制。因此,能透明交流的青铜器数量有限。
“但这并不是国内青铜器的真实场景。地下交易,从国内转手到国外,然后再回到国内等都真实发生在青铜器市场。”周德昭表示。
青铜器修复复制鉴定专家王大奇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王大奇师从国内著名专家贾文忠,从事青铜器收藏、研究、修复、复制实践有20多年,几乎是零失误。他向记者解释说,出土的青铜器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他能接触到各种拥有青铜器的人。王大奇表示,“政策的限制使得青铜器交易基本都在私底下操作,目前他看到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内有青铜器的人私下把其卖给国外收藏家,中国人再从国外人手里买回来。二是,国内挖墓或者交流的人,把青铜器卖给中间人,中间人卖给国外的拍卖公司,中国的收藏家再从国外的拍卖公司拍回来。”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虽然青铜器的拍卖市场没有书画、瓷器火热,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在慢慢收藏青铜器,“我认为青铜器是一个大漏,只要有财力和眼光,任何时期的青铜器都有精品。”王大奇说。
李米佳对此也持赞同意见,他表示:“青铜器作为收藏来说,其地位、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远胜于明清瓷器。”
取之于民,需藏之于民
面对国内青铜器市场现状,王大奇、周德昭、李米佳不担忧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希望“青铜器能迎来开放的一天。”
采访过程中,王大奇拿出一件汉代的青铜器,向记者展示了这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他称这件青铜器为“便携式军灯”,目前网络上、书上都未曾出现过。像这种情况,需要他们来给这件青铜器取名字。这个灯可以像易拉罐一样方便携带,也可以拆开分别使用,具有多功能性。其难点和特点便是整个灯的构造和设计,比如如何使之保持平衡,两个相连接处的衔接度等。
王大奇对这件青铜器爱不释手,他几次感叹,在汉代,其铆钉可以做工如此精细,说明当时的机械工艺很高。而且整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也很高,体现了当时设计者的独特用心。“我也在一直研究这件器物,现在猜想,可能是某个重要人物所用。”
王大奇表示,他现在已经不再研究单单的一件鼎这样类似的青铜器了。青铜文化浩瀚博大,还未发现的器物有很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历史价值都不可预知。他现在还在研究曾在日本出现过的青铜器龙头马。
诚然,如果不是此次采访的机会,也不是正好聊到这个话题,这件灯也许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那这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怎么能“活”起来?
谈及此,周德昭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海外华人希望青铜器在国内能达到取之于民,藏之于民。同时希望藏家和藏家之间,政府和民间之间能经常交流。”
的确,凡事只有透明化了,大家都知道这件藏品在谁的手上,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造假之风,整个青铜器市场才能渐渐走向正轨。而且,没有流通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何来传承。因此,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在交流中得以广泛应用。
国之重器
青铜器需要真心喜欢它并能够了解它、欣赏它甚至崇拜它的收藏者,其“高冷”的姿态并非人人可以亲近,但一旦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那高古的气质会为生活注入不同凡响的品位。在收藏圈内,都一致认为,要遴选“高大上”的藏品,青铜器绝对毋庸置疑会当选。其年代久远、品格高古、造型经典、底蕴厚重,是国之重器。
从史料来看,我国上古历史文献资料非常贫乏,但有铭文的青铜器中往往记载着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一手资料,远比书本资料更为重要。
了解青铜器的人都知道,铭文、形制、纹饰是研究青铜器的三大切入点,从这3点可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文思想,而纹饰则是研究青铜器艺术价值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法国19世纪杰出的美学家泰纳曾说过,时代、环境和种族是艺术品形成之要素。也就是说,艺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现象。同样,青铜器装饰艺术的产生也源于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例如青铜礼器总是反映着当时祭祀活动的内涵,是社会化的产物。
而且,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都受着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相对政治因素而言,对艺术的影响则更大,因此,从春秋到战国,楚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艺术的演变背后深藏着当时人们的精神觉醒。东周青铜器则能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
如果没有发现这些青铜器,不能把这些青铜器放在桌面上交流、沟通,这些文化艺术该从何得知?文化的传承又该如何继续?
就拿龙的纹饰来说,在当今社会,龙纹的艺术含义在于它脱离了现实意义的形式化过程。其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吉祥纹饰,展现了一种腾飞、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用到今天的设计中,也可以改变为企业的标志、海报的主角,使这些纹饰的深远意义得到弘扬。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如若不然,这些艺术或将永远被埋没,或者待在无人赏识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