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200年内画鼻烟壶的尴尬现状
http://www.socang.com   2016-08-02 18:08   来源:收藏快报

  清朝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事情被一拖再拖,没有办成,这时他的钱粮耗尽,只好寄居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小官吏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掏挖壶壁上粘着的鼻烟灰,在内壁上形成许多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的和尚看见了,和尚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案,这种奇特的内画就诞生了。

  虽然这个关于内画鼻烟壶来源的说法只是众多说法之一,但无可否认,这里却道出了内画的核心,就是“反向作画”。

  从明朝万历九年,利玛窦把鼻烟及相关容器带进中国后,鼻烟壶便从此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得到了宫廷的重视,工艺匠师们更将中国的雕刻、书画、烧瓷、镶嵌等各种艺术和工艺融入其中。

  其中,上面提及的“内画鼻烟壶”便是这样的产物。

  根据史料记载,从1816年,岭南画家甘烜文绘制完成中国第一个内画鼻烟壶后,内画鼻烟壶发展至今已经200年。其间不但出现过周乐元、叶仲三、马少宣、丁二仲等“清四家”,更有京、冀、鲁、粤四大流派。

  近年随着艺术市场的调整,鼻烟壶作为一个新的收藏板块逐渐受关注,除了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玻璃画珐琅西洋仕女鼻烟壶”拍出2530万港元,刷新了中国鼻烟壶拍卖的世界纪录之外,当代内画鼻烟壶也作为细分品类,日益受捧,工艺大师王习三的作品《竹林七贤》以123万元成交,并创下内画鼻烟壶的拍卖纪录。

  但一边是市场走好,另一边则是从业人员的流失,形成了目前内画鼻烟壶“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状。

  这也许跟鼻烟壶的见效周期长有关,不得不说,作为工艺美术,周期长几乎是共性。面对如此现状,内画鼻烟壶该怎么发展?如何扭转后继无人的局面?需要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鼻烟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987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