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狮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http://www.socang.com   2016-07-20 12:03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陕西唐代乾陵前的石狮子

  狮子并非产自中国,却被中国人视为瑞兽,其造型和纹饰自然也被视为祥瑞纹样,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与升华,已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并积淀了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

  西汉长安城宫殿曾豢养狮子

  中国的狮文化源于何时?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热爱的吉祥物呢?中国的狮纹是如何演变的?

  众所周知,狮子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亚洲的印度等地,生活于开阔的草原疏林地区或半荒漠地带,是最大最凶猛的猫科动物之一,居于食物链顶端,堪称万兽之王。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拓丝绸之路,“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据《三辅黄图》卷三记载,西汉长安城建章宫旁的奇华殿,豢养有狮子。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绸之路,狮子从西域进入中国才开始载入史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后汉书·班超传》也记载:“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狮)子。”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符拔”又写作“桃拔”,但已不知是什么动物,后人以为是天鹿(即天禄)或辟邪兽。而狮子的形象则十分明确,自从中国人见到真狮子后,便被其威猛无比的形象所吸引,把它视为瑞兽,并造其像而传其神。

  唐代石狮取代神兽镇守帝陵

  但早期的狮子造型难辨雌雄。现存年代最早的狮子写实雕像,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石狮子,为走狮形象。而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阔步,庄严威武,沉实敦厚。狮子雕像的出现,证实《后汉书》的记载所言不虚,但东汉帝王陵神道上未见狮子雕像,只有麒麟、天禄和辟邪。

  到了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狮子的形象频频出现在陵墓神道上和佛窟浮雕中。这个时期石狮的代表作是江苏南京一带的帝王陵石狮,造型多为昂首迈步前进状,与东汉石狮类似,但形体更硕大,气势更恢弘。北朝的石狮则体量较小,造型写实,呈现西域风格,且造型逐渐从立式转向蹲式。佛窟浮雕中的狮子形象,以麦积山石窟中第133窟内西魏造像碑上的“神王踏狮”浮雕为代表作。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盛唐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辟邪等在帝王陵石雕中的主导地位,以万兽之王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蹲式造型更加中国化,对后世石狮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陕西乾陵的石狮高度均在3米以上,姿态雄伟,气势非凡,寓写实于装饰,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堪称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同时,唐代石狮还打破了以往雌雄不分、左右难辨的样式,以“牡牝有别,左雄右雌”的对狮摆放形式,确定了中国式狮子的形象和摆放方式。这种形式的开山之作是陕西唐睿宗桥陵的石狮,其特征是牡狮(雄狮)居左“卷鬣”,牝狮(雌狮)居右“披鬣”。所谓“牡狮卷鬣”,是指雄狮头部至肩部饰以螺旋式卷毛,而“牝狮披鬣”是指雌狮浓密的鬃毛从头部延伸至胸前和肩部。这种区分雌雄的造型方式到后世又增加了其他元素,一般在雄狮的右前爪下或两爪之间增加一个绣球,在雌狮的左前爪下或两爪之间增加一幼狮。

  陵墓石狮渐消失 镇宅守门成主流

  宋元石狮的特点是从陵墓神兽向镇宅神兽过渡。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寺观、祠堂、住宅、园林中也出现了很多石狮雕刻。多精雕细刻,较之前代石狮雕刻更具装饰性,如石狮身上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

  到明清时期,陵墓石狮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与宫殿建筑、官府建筑、民间建筑紧密结合,成为广受青睐的大门守护神。此外,铜质狮子造型也开始流行,其中最有名的是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一对铜狮。这对铜狮子铸于清乾隆年间,历经数百年仍栩栩如生。

  狮子的形象,还出现在陶瓷、丝织品、家具、玉器等器物上。早在西晋时期,民间就流行使用青瓷狮形灯座插烛照明,唐代有青瓷“胡人驯狮纹”扁壶,长沙窑褐彩注子上有模印贴花狮纹,五代耀州窑青瓷上出现了双狮追逐嬉戏纹样,开后世狮戏类纹饰之先河。

  入宋以后,“狮子戏绣球纹”开始盛行,时称“狮球纹”,如宋代定窑白釉瓷盘上有印花“狮球纹”。这种纹饰在元、明、清三代依然流行,构图上有“双狮戏球”、“三狮戏球”等。

  狮子尽管是外域的产物,但自进入中国后,其形象经过中国传统文化近两千年的洗礼,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形象由原来的威猛强悍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样,与世界各国的狮纹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化内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吉祥寓意丰富多彩,这些内涵有的源于狮子的形象,有的源于谐音,有的与外来文化有关。

  雄狮象征社会太平 雌狮象征子孙绵延

  早期的石狮用于镇守陵墓,后来又用于镇守大门,虽然位置变了,但吉祥功能未变。人们希望用狮子的威猛气势降魔驱邪、守卫宫殿、护家镇宅,体现出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中国式的对狮形象,雌雄有别,内涵也不一样。雄狮居左玩弄绣球,象征江山永固、社会太平;雌狮戏弄幼狮,象征子孙繁衍、绵延不绝。

  狮子最早时写作“师子”,且“狮”与“师”谐音,人们便用谐音手法,借“狮”喻“师”,创造出“太师少师”纹样。在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太傅、少师、少保,是辅助天子的高官,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故“太师少师”纹样有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世代高官厚禄之寓意。同样用谐音手法,人们将狮子和莲花灯组成一种吉祥纹饰,称之为“连登太师”。狮子配以绶带的纹样,则寓意官至太师。此外,雄狮头上的“卷鬣”也有寓意,“卷鬣”数量越多,表示主人的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门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螺旋式卷毛,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官员府第,其门前石狮的螺旋式卷毛要逐级递减,每低一品就要减少一个。

  “双狮戏球纹”、“三狮戏球纹”等表示喜庆,和舞狮表演寓意相同。有人认为,“双狮戏球”舞蹈表演,是人类生殖仪式的象征,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不绝、社会繁荣富强。大狮子与众多小狮子一同嬉戏的纹样,寓意多子多孙、人才辈出。“九狮图”则寓意家族兴旺、富贵吉祥。

  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内涵,使狮纹从汉唐时期就融入传统吉祥纹饰中,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984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