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为何滋生大批“离岸团”“山寨社团”
http://www.socang.com 2016-06-18 22:46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自今年3月以来,国家民政部先后公布了6批次“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名单。截至5月10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掌握的这一清单达527家,包括“中国国家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美术家协会”等数十个看似响当当的艺术类组织。
何为“离岸社团”“山寨社团”?
根据官方解释,“离岸社团”“山寨社团”主要是一些内地居民,利用境内外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的差异,在登记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的社会 组织。“离岸组织”与“山寨组织”被并列相称,不管是否进入民政部清单,离岸组织都成了反面角色。而这些离岸组织旗下的艺术家,多年苦心经营的商业名誉, 几乎一夜倒塌。
借民政部点燃的导火索,学术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对江湖艺术家的口诛笔伐。有位广州画院的画家,在我面前谈起江湖画家时咬牙切齿说受不了他们像江湖郎中一样到处忽悠人,二是看不惯招摇撞骗的艺术家比职业画家过得还滋润。
江湖画家凭什么活得更滋润?
江湖画家凭什么活得更滋润?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众所周知,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强势崛起的30年前,就算是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 艺术品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到处做到成行成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礼品市场的巨大需求才拉动了当代艺术家作品的量价齐升,不到30年就创造了近百倍 增长的发展神话。查阅大部分“离岸社团”的注册时间,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它们成立的时间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这正好是国内艺术品市场进入跨越式发展 快车道的井喷期。
可见,离岸社团从一开始成立,其目的就是奔着国内艺术品行业面前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而来的。
如果简单地划分,艺术家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主流机构”与“非主流机构”。当我们声讨“非主流”的江湖艺术家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加入“主流机构”的那部分艺术家,才是这个市场上最早利用各种协会职位头衔挖到第一桶金的得益群体。
“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为何大量滋生?
“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在过去二十年大量滋生的原因:一方面,主流机构的会员资格和职务,成了艺术品市场上可以直接变现为现实利益的重要资源, 它直接决定了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并且成为购买决策时的一个优先参考标准;另一方面,主流机构可以容纳的逐利人群有限。虽然有地方书协挂十几个副主席的 现象,但毕竟是少数,体制的约束满足不了庞大的艺术家群体的需求。他们必须寻找另外的靠山,即加入“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利用信息不对称攫取一些短 期利益。
话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岔开来讲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初离开主流机构的那部分艺术家,原因也很复杂:有些本来是主流艺术圈的大咖,在圈内竞争中失败后 另立山头;有些对主流机构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审美门槛不认同,不想加入;另有些则完全是体制外的艺术家,他们没有条件加入主流机构,只好退而求其次;还有一 种是上当受骗的。
所以,主流机构挂牌的艺术家就一定是高手,非主流机构门下的就一定是江湖吗?这个还真无法一概而论。
艺术圈也是一个江湖
艺术圈也是一个江湖。是非善恶、黑白真假,从来都是底线不清、边界模糊的。如果我们始终坚持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机械观念来区分艺术界,在学术上无疑是一种愚昧,在商业上更是一种幼稚。
在主流学术圈应该怎么混,我们大家都清楚,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还有复杂的人事关系。撇开一切体制内因素,我们来平心而论:市场有市场的规 则,学术有学术的规则。搞艺术搞得好的人,未必市场做得好,而在市场上投入巨大精力的人,必然会在艺术上缺斤短两。年轻时候,就能够同时在学术和
市场这两大不同领域如鱼得水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
当今的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社会资本高度渗透的名利场,在二级市场高端板块上,每次拍卖都会有寡头资本联合评论家、媒体人士和商界人士在唱大戏。中低端市场的玩法层次可能不同,但原理差不多,就是通过制造市场信息不对称来赚不懂行的人的钱。
“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可以看成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缩影。江湖艺术家不过是一部分底层艺术家的代表,他们工作一年赚来的钱,可能比不上一个寡头资本支撑的主流艺术家工作一天的利润。艺术市场诚信规则的确立,并非清理“非主流”机构就可以实现。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