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
http://www.socang.com   2016-01-30 12:30   来源:新浪收藏
  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名称、主题、作品形式等不断翻新,表面上看似热闹,但细究起来,则更多的表现出换汤不换药、后劲不足、停滞不前的疲软现状。

  很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尤其是从八五美术新潮中走出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今其创作观念、表现手法等很多方面都显露出固化、程式化的问题,呈现出不断重复、吃老本的状态。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和对求新意识的渴望,面临底蕴不足,黔驴技穷的困境。在他们潜意识里,似乎认为自己在当代艺术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换句话说,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对当代艺术做出了贡献,所谓的使命已经完成。因此,他们艺术创作的惰性油然而生,进而直接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新灵感的枯竭,以及创作新深度的浅尝辄止。

  毕竟当代艺术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也不过三四十年时间,并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局面、系统和脉络。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基本都还是停留在个案创作与个案研究上,并没有建立起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可供参考的、较为成熟的创作实践案例。更为关键的是,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令人十分认可的、具有本土文化特性与符号特点的中国式当代艺术文本。

  之前三四十年的当代艺术创作,毫不客气地讲,大多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东方再现,或者是在艺术形式上的一种混合杂交,尤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观念和形态上都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而缺少原创性。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大多数处于较为封闭和“自恋”的情景之中,虽然活动很多、展览不断,那不过是些场面上的应酬,缺乏彼此间真挚坦诚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姿态、观念还是情怀,开放性和包容性都远远不够,很难形成一股力量和阵营,也很容易使个体创作陷入闭门造车、孤立无助的境地,甚至走进死胡同。

  众多现当代艺术都是在“刺激”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不仅需要大环境的刺激,也需要自我内部的刺激和深刻的反省。中国的“85美术新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相关联的一个艺术思潮,在西方哲学思维背景下,批判、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并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鲜血液,以探索中国绘画新的出路。西方一些艺术现象和流派的诞生与发展也是如此,比如浪漫主义作为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而诞生;印象主义拒绝当时学院派的“再现自然”传统而发展起来;达达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登上历史的舞台,宣称应该以一种更具破坏性、更玩世不恭以及更解放的方式接近艺术,等等。所以太平淡、太安逸的内外部因素都成就不了当代艺术,艺术家只有不断地被刺激、不断地求新求变,当代艺术才会具备活力,根基也才会打得更深更牢,才会具有广泛而长远的发展和影响。否则,只会出现疲软、停滞不前,甚至青黄不接的状态。

  为什说是青黄不接呢?我曾在《新艺术需要不断刺激》一文中写道:年轻一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代,他们虽然思维活跃,能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思潮、美术现象、绘画流派等全面了解,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变了,其整体从艺心态也会随之改变,他们没有改革前后环境变化的切实经历、体验和被刺激,更多的是被当前的艺术资本市场影响、冲击和左右;缺少在生活中甘于寂寞但在创作上又不甘于平庸的进取状态,却更多的拥有现实中名利思想和世俗情怀;缺少艺术本身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应有的敏感和视角观察,却坠入耍小聪明、小智慧,玩小观念、小情调,使小手段、小技巧等“小家子气”的创作思维与模式中。所以,这也是为什么85美术新潮中的艺术家及当时的作品,更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而之后少有新的、具备一定实力和水平的、能走进我们内心的、带给人以感动体验和震撼力的作品的原因。

  从事当代艺术,任重而道远。倘若不求深入地探索和创新,不在思维观念上做出改变,不在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上做足功课,而只在表面形式上大做文章,当代艺术后劲不足的疲软现象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其发展的前景也将十分令人担忧。(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943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