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借书画说再见
http://www.socang.com   2015-12-13 09:56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南浦泣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至情至性的文人,面临分别时,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那么,古人用什么寄托送别之情呢?

  [南浦泣别]

  与北方诗人多用“长亭”一词相对,南方诗人多用“南浦”意象渲染送别气氛。在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乘 船极为方便。“南浦”实指具体地名,即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但诗歌里的南浦,和长亭一样,多为泛指。屈原的《九歌》中有“望涔阳兮极浦, 横大江兮杨灵”、“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等诗句,江淹《别赋》更是构建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样动人心魄的意象。南朝 诗人谢朓《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南浦成为水边 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折柳赠别]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的一个意象。因为柳条似愁肠,柳叶似愁眉,也有人认为,柳丝柔软细长,能系住行人的心,柳枝依依,能传 达依依不舍的心绪。此外,“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故清人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 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云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是最早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便多了些春意与诗情。从此以后,柳的意象便与中国诗歌的离别题 材密不可分了。

  [长亭饯别]

  古时,因为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车马,二是水路的舟船。从陆路离去,远行代步者或是乘车或是骑马。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 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歇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庾信《哀江南赋》已有“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的句子。倪瑶注《自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十 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所以,长亭的意象色彩就是离别与送别。到了宋代,柳三变要离开京城时,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他于是作了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道尽了恋人分离时难舍的别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饮酒劝别]

  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可能是最多的。元人杨载《诗法家数》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李峤《送李 邕》:“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离人席上起,征马路边嘶。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 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把重?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借月咏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玉盘、玉兔、玉壶、冰轮、婵娟、嫦娥、蟾宫等别称的月亮,自然成为文人骚客赖以表现别离主题的现成材料。借月咏别,滥觞于 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李冶《明月夜留别》云:“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 城。”对月亮描绘最多最具风韵的,当属王昌龄了。“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送胡大》)“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送李十五》)以无边无垠的 寒水寒月,渲染出了夜别的无限离愁……月亮在宋代词人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这段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 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芳草惜别]

  春草染上伤别的色彩,淮南小山的作品中已有滥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 行》的承继。“青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是江淹《别赋》的发挥。到了唐代,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李白《送赵判官赴黔府中 丞叔幕》云“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王维《送别》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云“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雍陶 《送于中丞使北蕃》云“来春拥边骑,新草满归程”等,无一不是借草表达早日相会的意愿。众多诗人中,刘长卿最擅写草。其“离心在何处,芳草满吴宫”、“离 心秋草绿,挥手暮帆开”、“江南江北春草,独向金陵去时”、“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或写实景,或为想象,诗中的草无一不是诗人离情别绪的反映。

  (摘选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杂志”)

折柳赠别

长亭饯别

饮酒劝别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书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940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