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的龙凤纹玉佩饰(11月18日摄)。新华社 记者万象/摄
11月14日起,以考古人员对海昏侯墓的核心部分主椁室正式开始清理为标志,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11月18日,考古人员确定海昏侯墓主棺柩位于主椁室的东北角,并在棺柩的前侧发现了多件玉佩饰,其中一枚雕有龙凤纹饰的韘形玉佩尤为罕见。此前的17日,主椁室西侧还发现数量惊人的金器堆,包括数十枚马蹄金、两盒金饼等,这是目前在国内西汉墓葬考古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此类文物发现。
这些珍贵文物,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特殊,十分高贵,再一次把对墓主身份的猜测引向了第一代海昏侯即汉废帝刘贺。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越来越令世人瞩目。而除了文物考古人员,在这一考古“国家工程”的背后,还有一群为它默默奉献的当地干部群众。
“古墓能被发现,是我的荣耀”
今年56岁的熊菊生是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村民,他家的房子正对着西汉海昏侯墓所在的墎墩山,四年前,就是他第一时间报警并向相关部门反映了这里有盗墓者出没的情况。
作为大塘坪乡供电所的临时工,熊菊生几乎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在大塘街和家之间来回,其间都要从墎墩山的山脚下经过。2011年2月中旬起,熊菊生每逢傍晚回家时都看见有几个人鬼鬼祟祟地在墎墩山周围活动。3月23日早上,感觉越来越不对劲的熊菊生发现昔日长满荆棘的山顶堆了一个黄土包。他连忙约了三个村民到墎墩山上看个究竟。熊菊生说,当时他们看见新挖的山包中央有一个洞,这个洞长1.2米左右,宽60多厘米。在家挖过水井的熊菊生大胆地下了洞,发现这个洞足有十多米深,还能看见一层层的木头。于是熊菊生赶紧报警,从而撕开了西汉海昏侯墓的惊天一角。
“我从小就在村子里长大,小时候在山上放过牛,村民在山上种过旱地,我们怎么也没想到,天天看到的山上居然有这么大的古墓。”回忆起当初的发现,熊菊生显得有些激动,“古墓能被发现,并且没有被盗和破坏,我感到很欣慰,这也是我的荣耀。”
现在,熊菊生仍在全力协助考古队勘察古墓群。
“考古发掘能为子孙后代造福,祖宗也会泉下有知”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现,对观西村而言是件大事,村里的人都忙乎起来。
观西村党支部书记裘宗志说,在家门口挖出古墓对全村人来说都很意外,墎墩山曾是村民放牛的地方,加上坟墓较多,所以去的人并不多。如今村民都很支持考古工作,有的迁移祖坟,有的借房子给考古人员居住。
村民裘有伙已经73岁了。2012年海昏侯墓开展考古发掘,光他一家就要迁移15棺祖坟,当时老裘心里很复杂很为难:一边是考古工程,一边是睡着的祖宗。在乡、村两级干部的上门宣传和做思想工作的情况下,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改变。“考古发掘是抢救工程,文物被盗那才是最大的损失!”老裘想通了,把15棺祖坟移走了。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裘有伙越来越觉得迁祖坟这件事做得值,去年因为考古的需要,又要迁移他家3棺祖坟,他毫无怨言地支持迁移。据裘宗志介绍,当前观西村在考古挖掘区已迁移了900多棺祖坟,征用了100余亩旱地,没有发生一起村民因迁移祖坟、征用旱地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
“考古发掘能为子孙后代造福,祖宗也会泉下有知!”裘有伙说道。
“保护文物遗址,保障考古发掘,既是责任,也是担当”
“文物具有稀有性,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如此珍贵和难得的文物资源,损毁就不可复制,丧失就不再拥有,保护文物遗址,保障考古发掘,既是我们当地政府的责任,也是当地政府的担当。”随着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深入,大塘坪乡党委书记熊慎湖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的担子很重,每天的协调、保障工作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大塘坪乡党委、政府牢记把文物保护作为第一位任务,在全乡尤其是遗址周边村庄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文物的珍贵性、法律性,提高全民自觉保护文物意识。与此同时加大控制性保护力度,划出遗址保护红线,对红线范围的建房、种树等行为进行严格控制。为了完成文物保护工作用房建设,大塘坪乡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23亩土地上的征地拆迁、民墓搬迁、房屋建设等工作。
“我们把最得力的干部用在这里,直接跟周边村党员干部进行座谈,把宣传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熊慎湖说,“我很感动,我们的村民迁移祖坟,没有一个人埋怨的——他们心里同样装着国家;我很感动,我们的干部有着如此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如此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都会提到两个字: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