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负责人本杰明·穆栋(ben-jami n mouton)本周在同济大学进行了古建筑修缮系列讲座。穆栋表示,百余年的修缮,因为勒杜克等伟大建筑师的杰出工作,巴黎圣母院“仍然年轻且魅力十足,或可这样说,非常性感”。
“巴黎圣母院,历久弥新的建筑典范”,穆栋为何在演讲题目中强调“历久弥新”?
12世纪,哥特式建筑在欧洲普遍兴起,到了13世纪末此类建筑的数量就超过了80栋,教堂、宫殿等大型建筑普遍采用哥特式。为何?这是因为哥特式建筑普遍采用肋骨拱和飞扶壁,让哥特结构成为了一种主动、动态的系统,外观更加轻盈灵动。
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一栋建筑。公元1164年,巴黎圣母院开始建造,这次建造让建筑师从石匠、木匠和雕刻师中分离出来,成为行业专家。1177年,唱诗厅完工;1220年,正厅建设完成,西立面(“也就是我们海报上的最常见到的立面”)建设即将开始;13世纪末,哥特建筑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院建设完成,它长127米、宽45米、拱券下宽度达到33米。
巴黎圣母院经典在何处?更长、更轻盈的飞扶壁替代了12世纪的飞扶壁;唱诗厅和正厅的木工也改进了,“就像女儿会和父亲相像但会更美丽一样”(穆栋语);西立面上,三个大门上方,两个方形塔楼雕卷叶花彩深镂纹饰。建筑师在厚实墙体前设计了回廊,原本厚重的教堂立刻轻盈、透明起来。还有,圣母院9.6米直径的哥特玫瑰花窗建设完成,它可是哥特建筑最早的大玫瑰花窗。还有更多的杰构,公开资料很多,不说了。让·德谢勒、皮埃尔·德蒙特勒伊等建筑师们也因这次建造而出名。
虽然,这是当时西方最大的教堂,但很快就不敷使用,不断加建,先是在正厅到唱诗厅的每个飞扶壁之间都建了小厅,又让十字形的南北端头向外扩展。因为教堂宏大巨量、辉煌无比,很自然地就出现在小说里,先是拉布雷的《巨人传》,后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雨果的小说让这座教堂走向了世界,但这已是500年以后的事情了。
500年的风雨,让教堂渐渐破败。18世纪早期,罗伯特·柯特(Robert de Cotte)对唱诗厅进行了室内翻修,他采用优质木头悉心打磨,并在祭坛后面放置了“路易十三的誓愿”雕塑。因为彩色玻璃老化松脆,1753年这些高高的彩色玻璃窗被拆除,尖塔也在1787年拆除了。到了19世纪初,教堂已经老态龙钟了。
然后,沧桑的圣母院保护修缮进入巨人时代。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获得巨大成功,在穆栋眼里这书“实质上是在说建筑和遗产的概念”。第二年,法国就建立起文物保护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穆栋目前就在其中任职)。1843年,同样是基于这本书的影响,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启动了,勒杜克(Viollet le Duc)与让·巴蒂斯特·拉絮(Jean-Bap-tiste Lassus)赢得了合同。
从1844年到1864年,20年的时间里,勒杜克他们重建了袖廊交叉处的尖顶,复原了国王廊被砸掉的雕像,重修了西立面大门三角嵋以及被苏夫洛拆除的间柱,将18世纪的白玻璃窗还原为彩画玻璃窗,复原了南立面已经遥遥欲坠的玫瑰花窗,修建了新的圣器室。这对梦幻组合让巴黎圣母院战胜了岁月的淘洗,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而今,高龄的巴黎圣母院依然年轻,因为穆栋他们每天都在为其做着益寿延年的修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