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重点的鉴别古瓷器?
http://www.socang.com   2015-10-15 16:34   来源:艺术品投资周刊

  瓷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古以来,瓷器就是收藏中的大项,收藏人数众多。近几年,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瓷器造假也愈演愈烈,伪古瓷让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藏友来讲,该如何有效地鉴别古瓷器呢?我省瓷器藏家吕宝成说,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工夫。鉴定一件古瓷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鉴定古瓷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点。所谓的抓重点就是看胎釉、辨纹饰。

  胎质釉色看仔细

  鉴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细看胎釉,从胎质、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们发现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征,则其基本属原始青瓷。

  明永乐、宣德、清康熙的江西瓷器,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宣德与明永乐时间虽然接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瓷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康熙瓷器,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瓷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有时还有缩釉现象,且底部有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细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康熙年间瓷器的最大特点。

  纹饰用心去辨析

  鉴定古瓷,除了看胎质和釉色外,纹饰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鉴定时千万不能忽视。

  我国古代瓷器的纹饰繁多,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其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因此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真武大帝、书写回文、仙人朝圣等图案。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于是这个时期的瓷器图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开始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鉴定纹饰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代同一纹饰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在元、明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元代朵云纹,其表现形式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的花。明代宣德年间,朵云纹有了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纹,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好似露齿的兽面。

  吕宝成说,鉴别古瓷器除了要抓住两重点外,还应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广大藏友只要潜心钻研,循序渐进,多看多学,就一定能逐步掌握鉴别古瓷的要领。

  目前,我国古瓷器辨伪分为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两大方法。传统鉴定法主要是利用眼、手、耳,通过看、摸、听,对被鉴定瓷器的器型、纹饰、重量、声音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传统鉴定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放大镜、手电筒等。科技鉴定法主要是通过现代高科技仪器、仪表,对被鉴定瓷器进行物理、化学分析,以期得出一个肯定的量化的结论。

  传统鉴定的优点是方便、简单、经济。鉴定过程是通过对被鉴定瓷器的直接观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得出一个较为直观的结论。其缺点是不能十分客观,有情绪化的色彩,如果鉴定者经验、感觉不准确,得出的结论也就会不正确。

  科技鉴定的优点是准确、迅速,有数字标准,可量化定性,没有人为的情绪化成分。其鉴定原理是以物品的材料组成、自然辐射、同位素蜕变及釉面老化等自然因素为依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一个定量的结论。其缺点是鉴定费用较高,原始数据库的资料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鉴定结果。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瓷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922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