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山石油画作品《八女投江》 滔滔江水震撼人心
http://www.socang.com   2015-09-29 16:47   来源:雅昌艺术网

全山石的《八女投江》 1989年作

  1960年,作者为了创作油画《八女投江》,到黑龙江去深入生活,收集素材。查阅了许多有关抗日联军的文字和形象资料,访问了许多抗日联军的老战士和当地的人民群众。一次,画家深夜去牡丹江察看八女投江的实地,突然洪水暴发,几乎被恶浪卷走,被围困了两天才脱险出来。但是那浊浪排天,惊涛怒吼的景象却永远地留在他的耳畔脑际。“画面上八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遭遇日寇,进行反击,最后弹药告罄,后退无路,投牡丹江殉国。八名女战士在齐腰的江水中,紧紧靠在一起,相互扶持。她们伤痕累累,衣衫破烂,但是意志坚定,神色凛然,义无返顾地向江心走去……。江水滔滔,发出震撼人心的沉重而悲壮的乐曲。整个画面背景是红色的,间有滚滚的浓烟。画面显现出的壮烈气氛,使人产生崇敬仰慕之情!”这幅渗透了作者心血的作品历时两年多才完成。在文革中,这幅作品竟被当作一幅宣扬战争恐怖的代表作而被损坏。现作品为1989年作者重新创作。

  全山石(1930-)浙江宁波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油画家协会会长等。1947年在宁波宁声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这时候广泛接触文艺。1950年春,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学院),既学西洋画,也学中国画。当时正逢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全山石由学校推荐,应试,被录取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一年。1954年秋,去苏联列宁格勒列宁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师从梅尔尼柯夫、阿历希尼柯夫、乌加洛夫等教授。在苏联学习期间,广泛吸收俄罗斯和欧洲的文化艺术,并利用假期到各地大小博物馆及文化遗迹参观,到乡村访问,进行艺术实践。所有这些活动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60年深秋,全山石结束了六年的留学生活归国,回到杭州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从此,他一直在该院任教,曾任油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院教务长等职,并主持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培养了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他一直坚持艺术创作实践。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历史画创作,代表作有:《八女投江》、《宁死不屈》、《井冈山上》、《云山关》等。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他曾八次去新疆,一边教学,一边深入生活,画了大量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代表作有《塔吉克姑娘》、《老艺人》、《维吾尔建设者》、《民乐》及《通向阿尔泰的路》等。全山石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画展,出版专集有《全山石油画选》、《全山石油画肖像选》、《全山石新疆写生选》、《全山石素描选》等。译着有《德加素描》、《赛洛夫舆富鲁贝尔的素描》、《伊买、席勒的艺术》及《传统油画技法》等书,1995年4月东方艺术基金会在香港大会堂展览馆举办了《全山石油画展》。

  《八女投江》这幅作品隐晦地使用了象征语言,更明显地采纳了画家所擅长的写实性描绘。这是历史画创作的两种倾向。在油画传统中,历史画一直居于各门类之首,等同于文学中的诗歌的位置。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画创作中,画家必须将历史知识、个人丰富的想像力和驾御各种绘画媒介的特殊技巧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幅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此画由三道水平格局所构成:墨云翻滚的红色的天,从容迈向江心的八位女英雄以及惊浪拍石的江流。这三个部分的色彩对比、人物形象的节奏和不同质地的其他成分的组合,不但传达了真实的气氛,而且都有效地烘托了画家借助这个题材所要表现的人类精神,即一种类似“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全山石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