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江山 无限风情——刘书俊山水画的品格
http://www.socang.com   2015-09-22 09:48   来源:中国收藏网

 

  书俊与我从未谋面,但我们之间的交流已有数年。从对书俊的了解中,可见他是一个有思想勤奋的画家。中国画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是延续到现在为数不多的传统文化的活载体,这种在当代依旧传承的古代精华,近代以来,受西画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能够依然注重传统绘画笔墨和意境的画家,越来越少。因为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达到画面主客观的有机统一,确实是要付出惊人的努力的。书俊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很深。因为他学习传统的同时,也注重水墨写生,以在生活中寻找激情,获得生命气象。

 


  画家对临摹下过很大功夫,不论水墨青绿,多有所涉猎,希望能够摹古而出新。大自然中存在着生动活泼的生命场景,无论山水、草木、鸟兽……都不是闭门造车所能达到的。他多次谈到:写生不仅用来验证传统笔墨收集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状态中捕捉意境信息,运用笔墨语言去借景抒情。这是画家主观内心世界与客观外界交融互动的过程,也是探索笔墨创作的过程。他的写生佳作,多是对自然物象去粗取精般的重新裁减,再造了笔墨交织的第二视觉。这些写生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更在笔墨的重新点染中追寻着什么。这或许是传统思想的视觉反映;或许是现实生活的理想化写照。这些作品朴实自然,亲切可人。常见乡村小景,田舍整齐、小径蜿蜒、植被葱葱……有如牧歌式的山水诗。

 


  画家用墨清灵厚实,善于积墨,能够按的传统的墨分五色的原理把自然万物行于笔下,达到墨彩焕然。在笔墨的关系上,画家墨多于笔。这意思是说他画墨味重于笔味,积墨、破墨交相呈现,形成了画面淳厚雅洁,满纸烟云。他的画不以气势见长,但能在水墨的浓淡中构造隽永悠长的韵味。画面中山川、溪流、草木、云气,交相辉映,有如音乐般的节奏。画家善于营造画面气氛,这种氛围超越于视觉的感受,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间有极致之美。画家欣赏着自然山川,感受着大自然最无欲望、最恬淡的存在,通过笔墨,创造着理想的心灵家园。

 


  不同于写生小品,画家的创作多是浅设色的水墨。这些作品或者重岚叠嶂、或者广袤深邃,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出大气磅礴的韵致。这些浅绛山水近景树木葱茏,高低交错,远处高山流水,烟云弥漫。在烟雾笼罩中或可见远山错落有致,或可见高峰耸立、巨石突兀,这为平静的山岚又增加了一抹重奏,显现着画家对传统的重新理解。画家对传统的认识,无论笔墨,或者人文思想,都超越了当前流行山水画风的有色无墨,或者有墨无笔的弊端。画家不追求时尚画风,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才能走的更长远。

                       本文作者:赵欣歌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2014年11月

 

 

虚静之美

 

  中国人崇尚虚静之美,唯有虚才能宽厚承载,唯有静才能感悟悠远的生机。虚静之美是宇宙道的表现。中国文化的根本来自《易经》,医易同源,拳起于易,中医学与太极拳的支点都直接源自这种象思维。书法和山水画的审美形式也来自这种宇宙观,讲究天人合一,对内心和宇宙自然禅观。每个画家都需要一个支点,在山水画界内,近几十年来许多画家在中国传统笔墨中融入西方平面构成与彩色构成的观念,使山水画抽象天真,充满现代装饰意趣。也有许多画家,是在认真深入地临摹研究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走向大自然写生,探寻以新的方法,并且融入作者生活感受和情感。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再中得心源。无疑,笔者认为这是一条长久之路,一条正路。

 


  刘书俊先生是立足传统笔墨后对景写生而形成个人面貌的画家。
  书俊幼年开始学画,受到同乡著名国画家梁书、吕行等倾心教授,认真学习国画传统笔墨。15岁所画作品就在全国书画大赛获银奖,作品并发表。而后入师范、师大美术系,受到良好的美术专业训练。然后他一直追求自己的画家之路,以自己的国画立足于世。2008、2009年两次在台北孟焦画坊成功举办国画作品展,成为了台湾知名画廊的代理画家;作品入编台湾高中的美术教材。多次在全国、国际的美术赛事上获奖。

 


  然而书俊是清醒的,他知道学海无涯。2010年春天,书俊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继续深造,这成了他艺术生涯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美术学院对国画传统的学习、研究是系统而深入的,对宋元明清经典名作的临摹是一项重要课程,特别对宋元绘画的研究更是重视。在这期间书俊每天与古人对语,十日一石,五日一木。临摹郭熙、范宽、王蒙等宋元经典名画称得上高手。在杭州闹市中一进他的画室门便是宁静的禅居,墙上挂的,案上放的大量的习作与变体临摹的作品,可见书俊在临古化古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作品已初步呈现出一种高古的宋元气象,气清不失厚重。

 


  书俊今年又要画展了。近期读到一批他的写生创作的作品。记得书俊以前写生大抵是目识心记,略勾小稿,回到画室才落墨完成。不同以前的是这几年来书俊多进行对景落墨写生。因为有良好的传统笔墨功底,他的写生状态不是那种连环画式的叙述性。而是“通过心运,使山川景物,横变纵化,故动生焉。”他的写生没有丢失中国画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这是对景创作,作品留给观者一种现场的鲜活感。

 


  细品作品我感到一种淡定,一种厚重,一种至虚至静的意味。三年不见秋云起,万里重来江日升,书俊在长年的静观慢慢的积淀,在古人中找到了自信,在生活中找到支点。这次展出作品多为江南园林之景,严谨的亭台楼阁与高古的太湖石、树,浩渺的湖水组合成现代人无限依恋自然与怀古的情思。这静静的空旷的江南之景,泻在了他的笔下,画对着这些小小的扇面和写生作品我却感到了遥远的虚空,感到了一种平和、平淡、简约、坦然。正如古人所言:“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廊澈者,未易证人,所谓气韵必在生知,正此虚淡中所含意多耳”。“且夫山水之术,其格清淡,其理幽奥,至于千变万化,像四时景物,风云气候,悉资笔墨而空极幽妙者,若非博学广识,焉得精通妙用欤?”萧散淡漠,是画家极不易到的功夫,极不易得的境界。“萧疏侧会笔墨之趣,淡墨则得笔墨之神”。而在书俊这一批作品中我看到了虚静之美,感到了他很善用淡墨,层层叠加的功夫,这是需要非常平和的心境和笔墨充分驾驭。也感到他画出的本真,纯净,质朴的生命旋律。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在画面中我感到了一种玄佛静观的思想,是内涤心灵,虚灵胸襟,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来直面青山,所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书俊画了不少青绿山水,我感到青绿山水是他的看家本领,线条厚重,结构严谨,华丽而不俗的色彩,呈现磅礴而装饰的意味。青绿山水更是自古已来文人借此来描绘人间天堂的手段,而青绿很难画,需要写好墨稿,多次的渲染,层层的叠加,一个月下来也很难画好一副,真可谓中国功夫画。

 


  山水自古以来是高人逸士,轩冕才贤体道的载体。赵孟頫,董其昌虽然身居高位,而精神立足在这笔墨丹青中。郭熙、李成、范宽,元四家,清四僧无不是常隐山林,体悟自然之道。书俊平日除了读书、写字、画画,再就是品茗论道,旅游,收藏古玩,逍遥游走山水间,营造出这静寂、旷逸、高古之境地。

 

                              本文作者:刘坤鹏 (北京炎黄艺术馆理论研究员)
                              2012年5月

 

 

  画家简介

  刘书俊 男 1971年生,祖籍江西。自幼习画,师从江西名画家梁书、吕行先生。并先后就读江西师大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北京大学中国画导师班。
  2004年旅居台北,现为宝岛书画院副院长,台北山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台北孟焦画坊代理画家。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国际美术赛事获奖。并举办个人画展数次,多件作品被收藏家和艺术馆收藏。作品入编台湾高中美术教材。

 

 

  个展记录

  1990年 刘书俊画展  于江西泰和县文化馆
  2005年 刘书俊水墨画展  于台北县新店
  2007年 刘书俊、田珊华作品联展  于台北市
  2008年 刘书俊水墨展  于台北孟焦画坊作品刊于《典藏》、《艺术家》,多家媒体报道
  2009年 刘书俊水墨展  于台北孟焦画坊作品刊于《典藏》,多家媒体报道
  2012年 刘书俊写生创作展  于中国厦门 并出版《刘书俊中国画选》
  2013年 刘书俊水墨展  于台北孟焦画坊《典藏》、《艺术家》报道
  2014年 刘书俊国画作品展  于上海触觉艺术馆
  2015年 刘书俊水墨展  于台北孟焦画坊《艺术家》杂志报道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刘书俊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