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绢收藏对于藏品的要求很高
http://www.socang.com 2015-07-13 14:22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古人认为,“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认为纸比金石还要长寿。确实,在我们今天看来,许多刻在石头上,铸在青铜上的文物,早就灰飞烟灭,可是借助纸绢,却使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纸绢的收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门类,至少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纸绢收藏专家”,可是研究纸绢却是鉴定中国古代书画的基本功之一,在多年收集古代书画和古籍善本的同时,我也收集到一些珍贵的古代纸绢,有些不仅是可供书画的材料,本身也是珍贵的工艺精品。 既然说是纸绢收藏,当然要求是空白的,起码是没有大面积使用过的纸绢,才算是标本,这样对藏品的要求就很高。前代的一些书画大家,例如吴湖帆、张大千等,都有收集古代纸绢的特殊爱好,因为用古代纸绢作画,纸绢的质地都比现代的细致,最重要的是,古代的纸绢没有“火气”,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笔。据说张大千逝世之前还剩下6张宋代的纸,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可见他也舍不得用如此珍贵的故纸。
笔者收藏的纸,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是印刷古籍所用的白棉纸,这种纸从明代初年一直到中期,广泛用于印刷考究的书籍,“明代白棉纸”在民国时代就已经是善本的重要品种之一,纸质绵软,纤维短,拉力不大。明代还有名为“白鹿纸”的品种,很像白棉纸,但是一浸水易融化,不如白棉纸名贵,多出现在明代后期。
清代初年,有一种专门供宫廷里面用于印书的“开化纸”,开化据说是产地,康熙年间产量还很大,除了宫廷之外,民间印讲究的书也用它。宫廷中堆积有大量的开化纸,用于印御制书,到清代后期已经绝种了。这种纸我还存了一点,是从一部同治年间宫廷里所印的《钦定书经集成》中拆下来的衬纸,可以用于画小品,用笔和晕化的效果好得出奇。
乾隆是历史上喜爱玩古董的皇帝,乾隆年间的纸也是历史上空前的精美。有一种乾隆仿造宋代的藏经纸,尺寸和质地都刻意模仿宋代的原物,每张上都盖有“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的小戳,宫廷里面用于作名贵古书的包首,或者是手卷的引首。从前在琉璃厂中国书店的专柜里卖过一些,我碰巧买了3张,底纹略有不同,当时要1000元一张,没有什么客人愿意要,现在再也见不到了。乾隆的绢更值得一提,在宫廷里有专门给皇帝和大臣写书法用的描金银绢,这种绢绢质细密,一般染成红色(叫丹砂绢)或者粉红、青绿等色,由江宁织造进贡,再由巧匠以手工在上面画龙凤、云鹤、八宝等吉祥图案。绢由于不容易保管,所以空白的乾隆绢现在已经有价无市了。
特殊的纸绢也是收藏家所喜爱的宠物,金笺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来说,金笺分为泥金和洒金两种,泥金就是整张都布满金箔,由于用金量大,比较贵重,而且通常都有皱褶(因为涂满金箔以后纸变得厚而硬),保存很困难。洒金的又分为大片和小片,还有大小混合等多种。当然是金箔的密度越高越好,金箔的成色越高越贵。清代的洒金纸,成色比现在做得好,而且不容易变色,成色通常是黄色,现代做的金箔成色偏青,密度也大不如前。有些时候可以从一些清代字画的诗堂(裱在画心上面用于题诗的地方)的地方发现有空白未写过的洒金纸,这些都有很高价值。
旧纸还有一种门类是近年收藏家所喜爱的热点,就是清代至民国的信笺,当然,以有颜色和花纹的为贵,文物界有个雅号叫 “花笺”,在古代,花笺是平常人家写信用的家常之物,不过今天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属凤毛麟角。花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现在能见到实物的只有宋纸,明代笺纸空白的已经近乎绝迹,清代的也只有清末所做的流传还比较多。不过花笺的黄金时代也是在清末,北京和上海都是制作花笺的中心。收藏者通常会认着几家著名的笺铺,北京的清宓阁、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云蓝阁等,都是百年的老字号,大的笺铺手工通常好一些,而且纸的质地也好,一般来说,时间越古老,套色越复杂,刻工越好的花笺,价格越贵。
花笺通常都是成套的,一种颜色可以有好几种花纹,套色的也有好多品种,不会一种花纹只有一款,这是为了方便写信者在一封信里用同一系列的不同颜色的纸,以使信札具有艺术的品味。这是上一代人的生活情趣,对于今天那些使用电邮和短信的人,是不可能体验到的。花笺的收藏和把玩相对简单一点,每张不到A4纸大,夹在本子里就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清代的水印花笺,5年前是30元到50元一张,现在好一点的要 80元到100元,套色的则要100元以上了。民国的花笺以前是论沓卖的,现在也要每张50元,有一种叫“角花笺”的,源自雍正、乾隆年间,整张空白的信纸,只在左下角印有套色的花纹图案,民国时期仿造的现在也价值不菲。
曾经见过一些老收藏家将一些纸头纸尾用小本装订起来,上面标明了是什么年代,什么质地的纸绢,用来做以后鉴别的标准,这些前辈的功夫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收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