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时期国外展览的进入对中国艺术家的触动和冲击
http://www.socang.com   2015-06-23 12:09   来源:雅昌艺术网

 

 

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

  【导言】2015年4月13日,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教授在雅昌公开课中带来了一堂关于中西方现当代美术研究的课程,讨论了中国新时期的乡土美术、伤痕美术;绘画语言与题材的探索;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西方渊源;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与概念等内容。 

  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85新潮”的开始。当然这不是那一年突然就开始了,在此之前积蓄了很久,积累了很长时间,我这里面没有选更多的图片,不全,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邹跃进的《新中国美术史》,写得不错。 

  关于那个时期的艺术,当时的《美术》、《美术研究》、《新美术》等一些杂志也在频繁地介绍一些新的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艺术家就开始不安分了,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语言了。比如说在央美,就出现过以孟禄丁他们为首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这样的作品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观念的革命等等。

  当然在这个时候也有一些铺垫,当时有一些国外的展览到中国让艺术家可以看到,在此之前是很难看到的。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是苏联,后来中苏关系不好了,连苏联都看不见了,那个时候很难接触到国外的一些原作,想出国又很难。原来有的老先生研究美术史、一辈子没出过国,没见过原作,都是看画册,那个时候画册印得还不好,你讲印象派,你讲色彩,后来终于见到原作发现全讲错了。现在可能大家条件好了,能够看到原作,这个对你们理解艺术很有帮助。 

  这时候开始,有美国的艺术进到中国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像波士顿美术馆的一个名画作品展,当时展出波士顿收藏的一些绘画,像萨金特的作品也到中国来,这个对中国艺术家其实是很震撼的,你可能现在觉得萨金特不是一流的艺术家,但是在当时来讲,中国艺术家能画到这个水平的还没有。

Hans Hofmann作品

  关键有几件这样的作品。我听老先生们回忆说,当时这个作品展要开展了,因为这件汉斯霍夫曼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立刻被美术馆就停了,不敢开展了。抽象绘画,过去是一直被批判的,那是资本主义腐朽的象征,怎么能展呢?后来一直惊动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说不就是一张画,就展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从那讲领袖的气度还是有的。 

  同时在85年还有一个展览,也很震动的,就是劳申伯格的一个展览,那时中美关系是非常好的一段时期,我记得我读高中时就看那个展览,中学生看完一头雾水,完全不懂,不可能懂,他表现的是一个消费文化,那里面有可口可乐的罐子,什么那些包装箱,印刷的丝网什么的根本不可能懂,这怎么能是艺术呢?当时我觉得大部分的中国艺术家都不懂。但是他的确对中国后来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黄永砯作品《列维坦》

  黄永砯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黄永砯当时看过展览,他就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劳申伯格来了,带来了后现代观念,这种影响很快可见到,起码我个人认为是下一步发展的景观,所以他后来一直在搞装置艺术,这是受劳申伯格的影响,所以当时这样的一些展览,对中国艺术家很大的触动和冲击,这当然是他后来11年创作的作品《列维坦》。

张群、孟禄丁《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也拿到中国来展出,这也是对大家冲击比较大的作品。《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就是中国艺术家自身的实践,这是张群、孟禄丁俩人完成的,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在表现语言上面,他受什么人的影响,大家感觉一下,马格里特、达利、超现实主义对不对?包括画中的女孩,从一系列的框框中走出来,打破了玻璃。那碎散的玻璃,实际上是代表冲破一种枷锁,冲破一种束缚,包括这种人体的出现,在当时的绘画里面也是很大胆。 

  俞晓夫的作品、邓箭今的装置,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现在看来很简陋,但是那是一种尝试。实际上这种装置艺术在西方很早就开始了。 

  徐冰的作品《天书》,这种大型的装置,87年开始,当时我们正好在读美院的本科,我记得有几个版画系的同学说徐冰那个作品马上要毁版子了,说你们要不要印一点,赶紧跑百货大楼买白布、黑布,还印了不少,现在好像还存了一块。他确实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在进行创作,一个一个的木块,一个一个地刻,这种字看上去像文字,但实际上你又无法解读,实际上我们对历史的很多看法也是一样的,好像我们都懂,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历史带给我们的这种悬疑,历史带给我们的这种困惑,有时候还是在的,文字不能够解释所有的事情。徐冰从文字这个角度很聪明,我觉得徐冰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艺术家,最智慧的一个当代艺术家。

徐冰作品

  “Again shine green moss on returning light enter deep wood But hear human language echo empty mountain not see human。”这是一首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他给翻译成英文,然后再用中国书法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其实这个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比那个孔子学院来得要好,首先大家会通过这种书写的方式,理解中国的毛笔,理解中国的文字。 

  在这方面的理论建设也有很多,像邵大箴先生,他当年就是在美术杂志上开始系统地去介绍西方现代艺术,这是要胆量的。他也是当年1989年艺术大展一个很重要的支持者,当然这个因为过于激进,所以后来把他撤掉了,但是邵先生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那是不可替代的。还有栗宪庭,他的很多观点,他是个艺术家,是中央美院学国画的,所以他的很多观点可能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很感性,但是非常得犀利,他能在那个时候提出的对现实主义的一些反思,是非常有见地的一些观点。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85时期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014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