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鉴定的方法及鉴定历史
http://www.socang.com   2015-05-04 17:07   来源:藏龙网 作者古周城

  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随着作伪的产生,辨伪也就开始了。并且随着历代作伪的发展,辨伪也在不断的发展,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辨伪是金石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宋人辨伪已有一定水平,例如赵希鹄在《古钟鼎彝器辨》中指出:“三代古铜并无腥气,惟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明代高濂着有《论新旧铜器辨正》中谈到:“近有真正民间之器,无功可纪,原无识文。今以刀刻钟鼎相似篆文,磨 熟刀痕,加以药饰,反失真趣。赏鉴家入手即洞识矣。”清代陈介祺关于辨伪的论述集中于《簠斋尺牍》中。近代王国维《国朝金文着录表》据铭文拓本辨伪,将伪器及疑似之器,别附于后。容庚在其所着《商周彝器通考》及《殷周青铜器通论》二书中均有专门章节论述辨伪问题,这是首次对历史上辨伪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辨伪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使辨伪工作有了可靠的标尺;一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地方普遍建立了文物鉴定委员会,1985年5月成立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工作已成为文物博物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5704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