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幢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从表面看,青铜病的锈层是鲜艳的绿色粉状锈,用小刀刮去,底下是绿色的锈层,再往下是褐红色的锈层,再往下还是绿色的锈层,最里层是灰色蜡白状物的氯化亚铜。这是“青铜病”锈层的特点。带有青铜病的铜器一经发掘出来,再接触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便会发生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腐蚀,在接触的条件下还能够传染其他的青铜器。所以青铜病的锈蚀是活性的,在湿度大的条件(即盐在电离条件下),极易发生锈蚀。所以一直令文物界大伤脑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放在极干燥之处。
介绍一种易于操作治疗“青铜病”的方法。用探针小心地将铜器上的浅绿色粉状锈刮去,用浓度90%的酒精溶液将锌粉调湿,用毛笔尖蘸着潮湿的锌粉,涂在清理后的部位边缘上,充分接触,然后用小刀尖压实;再用浓度为90%的酒精溶液将锌粉润潮,用不连续的小水滴滴注锌粉8小时,连续3天,每天加一次水,待处理后的部位变成了灰色状时就行了——这是利用锌离子的金属活动性,生成一层含氧化锌、氢氧化锌、碱失碳酸锌的保护层,能隔开锈蚀铜层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所以能够控制锈蚀的积聚发生。只是补好的地方和原来的颜色不一样,需要作旧。由于面积很小,用树脂胶调碱式碳酸铜粉,用棉球蘸涂成斑状,干后用光滑的玛瑙石压摩,可做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