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铜镜收藏、研究领域,多数人认为中国字铭镜的出现在西汉早—中期。因为此前战国字铭镜除“山”字镜外,其他铭文镜发现绝少,很少有人研讨。今王先生发现一面战国晚期字铭镜,并写出研讨文章值得藏界朋友共同探讨研究。
事实上,战国中—早期甚至更早在中国古镜上已开始出现铭文。今将笔者所藏两面战国早期字铭镜刊出与藏友共赏,并将王先生的观点进一步充实与补证。1993年,笔者从甘肃礼县藏友手中得到一面战国早期残镜。此镜直径71毫米,字铭高7.2、宽6毫米,重33.2克。为典型的战国早期三弦纹、三弦钮素镜。在镜背中部第二区间内铸有一清晰规整的阳文。笔者查了许多相关文字资料都未确认此字为何字。图一 对于此镜字铭的准确识读敬请专家学者赐教。2002年7月笔者从陕西咸阳朋友处又得另一面战国字铭镜,此镜直径79、厚1.3毫米,重46.4克图二 。两镜型制基本相同,只是该镜稍大,亦在第二区间内铸一字,此字为标准的小篆体“手”字。战国时期我国文字主要行用小篆体,所以此字与镜体时代风格相符。那么,为什么要在镜背铸一手字?其喻意为何呢?镜背铸一“手”字,我们可以直观的理解为手执之镜。再从与照镜有关的看字来分析:战国以后目上加手为看,而金文的“看”字为目前加手,即手在眼前为看。说明手字最晚在商周时期就与看、目有较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镜背铸一手字,也就是用手拿镜子用眼来看的意思。也可以认为将较小的镜子称为手镜,在战国时就有实物依据了。
那么,为什么说这两面镜是战国早期铜镜呢?首先,因此类三弦钮素镜大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出土如:甘肃礼县秦公墓、四川成都羊子山墓葬等 。
其二,此类背弦纹素镜大多出自西北,应为较典型的早期秦式镜。
其三,此类镜镜体较薄,镜面平直,铜质青白有商、周青铜器之遗风 铸造工艺粗率,具备了战国早期铜镜特征,是藏界公认的战国早期镜。如此说来,字铭镜的出现至迟应在战国早期,这就将我国字铭镜的历史提前了200多年。不过此类字铭镜发现很少,且多为单字镜,笔者藏镜千面也只有这两面。说明此时的字铭镜还很不成熟,铸量很少属初创阶段,这些存世很少的特殊古镜对研究我国古代铸镜史,文字的演变和使用等方面都起到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