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承前启后的东汉铜镜
http://www.socang.com   2015-03-12 16:48   来源:中国爱艺网

  中国古代制镜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开始至清末民初玻璃镜在民间普遍流行,中国铜镜的历史映照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汉镜在中国漫长的制镜史中所占据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汉镜无论在工艺还是文化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汉初铜镜基本沿袭了战国铜镜的形制图案,但如果从技术角度上看,西汉初年铜镜虽然也是三弦钮,内凹式镜缘及底纹上压主纹,但底纹是整雕的,已不再采用战国那种单元纹饰拼对工艺,再也没有长方格的拼对痕了,这就为“浮雕式”铜镜的出现起到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在西汉铸镜的技术基础上,东汉铜镜开始出现线雕工艺。王莽时期至东汉中期偏晚,为东汉铜镜技术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铜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线雕技术后发展起来的浮雕技术上。与西汉在阴模上制作纹饰相比,东汉铜镜的制模技术则多改为在阳模上制作纹饰。东汉中期,铜镜的纹饰从线雕逐渐发展到浮雕技术。肇始于春秋战国的金银错技术也在此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工艺高度。阳模制镜、浮雕纹饰、金银错这三项技术标志着中国铜镜制作工艺的完全成熟。汉代铜镜在工艺上继承发展前代技术并使之固定成型。此后,制镜工艺以成熟的系统传承下去,后代并无太多技术创新。铜镜制作工艺在汉代的成熟得益于汉代国力的强盛。

  汉镜作为汉代国民审美文化的体现,同汉画像石一同成为记录汉代思想、艺术、生活的载体。汉镜大体上可以分为草叶镜、规矩镜、博局镜、画像镜和神兽镜。其中最能代表汉代艺术特点的是画像镜。由于缺少纪年铭文与时代准确的出土材料,画像镜兴废年代的推断较为困难。东汉时期,“线条式”技法构图,平面浅浮雕构图,弧面浅浮雕构图,高圆浮雕构图呈次第演进趋势。汉镜单线条勾勒构图法,约至东汉中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浮雕式”画像镜。比较画像镜与画像石构图技法,可以发现画像镜中斜剔法平面浅浮雕,立体感较强的弧面浮雕与画像石中同类浮雕风格相同,说明画像镜的艺术风格深受画像石雕刻技法的影响。

  画像镜兴起年代略晚于画像石,不仅构图风格借鉴画像石技法,其人物形象、车马出行、歌舞百戏、屋舍楼台等内容与画像石艺术特点也有诸多共性。不难发现,画像石中的图案经过提炼,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了画像镜上。画像镜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汉前中期铜镜纹饰基本上承袭战国纹饰或另有发展,但主要还是“线雕”纹饰。西汉晚期,铜镜纹饰有了新的突破,纹饰题材中形象生动的画面源于生活中常见的飞禽走兽,同时又是艺术夸张的产物,改变了以往纹饰中凝重、神秘甚至狰狞恐怖的现象,体现了汉代民间意识形态特色。东汉中期以后,铜镜题材进一步开拓,以神兽、仙人为主的形象充斥镜背,同时也涌现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铜镜的画面已不再是统治者意识形态的象征而成为了民风民俗展示的舞台。神兽、仙人为主的画像镜反映了人们企慕长生不死的幻想,于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如东王公、西王母等在以现实生活为主的形象中成为主体,使神人进一步复活为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瑞兽、禽鸟、神人这些形象广泛地应用于铜镜纹饰,也极大地丰富了铜镜主题纹饰的题材,它使铜镜纹饰从先秦神秘浓郁的氛围中解放出来,向现实生活行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铜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188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