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铜镜: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再现
http://www.socang.com   2015-03-04 14:56   来源:中国爱艺网

  古代衙门大堂上常常悬挂“明镜高悬”的硕大匾额,引申出官吏办事、断案精明清正之意。其源于“秦镜高悬”、“秦镜照胆”的成语。但“秦皇镜”的威望历朝历代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震撼力,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而铜镜现作为一门具有潜力的收藏品,能见到一面真正秦代的侯王级的秦镜,就少之又少了。

  笔者三年前欣赏到一面与战国镜形制相同,但镜纽明显不同的带巨大桥形纽的四叶花蒂龙纹镜。按比例它带地纹的桥纽纽长是通长三弦纹纽的一倍有余,尽管纽孔处经两千多年的腐蚀已有破损,但它的纹饰清晰,形制规正,通体为玻璃翡翠包浆,另含些黑漆古、土黄沁。这面铜镜不仅精美至极,流光溢彩,且纹饰很精致,有特点,平整的三色镜面仍然光可照人,光洁度达到现在所讲的纳米级水平,彰显了一种远古文明的侯王之气。在获得这面铜镜后,经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孔祥星老师鉴定为:“秦代铜镜,少见,值得收藏。”

  秦皇之镜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声望,究其原因,不外有四:首先是数量、品种极少。秦代历史只有16年,时间太短,连年不断的战争制约了铜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能确认为秦镜者只有寥寥五件。1986年1期《考古与文物》的“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中报道了42座秦墓,出土了铜镜1面,为桥状纽,纹饰纤细,周边饰两道凸弦纹,内饰回纹间以等距离四条夔龙,直径8厘米。根据考古报告表明不难发现,秦墓出土铜镜花纹镜不多见。从铸造技术看,由于出土时大多残破,表明秦人制镜的水平相对滞后,侧面反映出秦人对铜镜的使用并不重视,但是,大约在战国晚期到秦统一时期,秦人使用铜镜开始多样化,但仍然以素面镜或弦纹镜为大宗。

  其次是秦王之镜在于传说的神奇。当时如谁拥有一面秦王之镜,就相当于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威望。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现。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古人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是通过心、肝来进行的,因此秦始皇有了这面宝镜就可以用它来检验后宫女眷的忠诚。这则传说真实与否姑且不论,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秦镜的高质量。

  此“秦王镜”典故不仅在镜铭中多有使用,尤其在唐代镜铭辑录中的“照胆秦宫”、“阿房照胆”、“影照秦宫”、“胆照光来”、“洞照心胆”等出现,而且在南北朝及隋唐乃至明清的诗文中亦屡被引用。因“秦镜”为难得之宝,人们还以其比喻贤才。如唐元稹《谕宝》诗之二:“秦镜无人试,一片埋雾月。”因秦镜能照彻心胆,人们又借之来表达情怀。如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心托秦明镜,才是楚白珩。”与秦王镜铭文中的后两句一样,均借物抒情、倾诉心意。因秦镜置宫中台上,故人们还常以“秦台镜”来泛指宝镜。如唐徐夤《咏怀》诗:“借取秦时台上镜,为时开照汉妖狐。”

  第三是铜质。铜、锡、铅、锌配比最佳,铸造工艺极精。古人的铜镜铸造冶炼技术从“齐家文化”至春秋战国足足摸索了近两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才真正掌握了制镜所需的高锡铜。制镜所需的铜料配比完全区别于其他青铜器物的铜料,是一种特定的专用配方,再加上反复冶炼,直到符合制镜铜料的净度、硬度与光亮映像度。

  第四,曾有人认为该镜是西汉早期的镜子,但通过仔细观察,镜子的纽式、地纹、厚度、镜缘等都具有较汉代铜镜更早的风格。孔老师认为此镜没有汉字,而这种镜子在以后的汉镜中也不见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可以确认,它是秦代特有的镜式。铸镜不知是否也有铸剑一样的莫邪和干将的传奇故事?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只要沾上“王者”之边,只要是“王者”所需、所用的生活用具,哪一件不是倾国倾城倾所有之能量,力求成其为惊世奇珍。

  随着考古的发现及学者的进一步研究,“秦王之镜”将越来越显示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铜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146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