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草书造型规律
http://www.socang.com   2015-02-16 22:07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那么当我们置身于东汉灵帝时代,就会看到,许多人就像今天的“低头族”。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吃饭时,对在座的彼此都不在意,而是各自都低着头,用手指不停地在桌子上或地上写着什么。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都是在练习一种可以简单快速,甚至可以连字连画、隔行不断地书写的新书体——草书。

  由东汉张芝创造的草书一出,立刻风靡天下。当时的社会贤达对张芝草书的仰慕,甚至超过了孔子和颜渊。张芝草书的临本也被晚辈后学拿回去,珍藏起来。社会上学习草书蔚然成风,大家日夜练习,废寝忘食,十来天就写坏一支笔,个把月就用尽数丸墨,衣领袖口往往也被墨蹭黑了,甚至嘴和牙齿也是黑的。这是何等痴迷的一种景象啊!

  对此,与张芝同乡同时代的赵壹非常不满,他写了一篇讨伐草书的檄文《非草书》,对当时人们热衷于练习草书的现象大加批评。赵壹充满夸张讥讽的批评,一点也没妨碍草书的流行与传播,以及人们近乎疯狂的练习。

  本来,草书就是简省正书(篆、隶、楷、魏碑)笔画以后,潦草简捷地书写,所以草书比正书在书写上应当更加方便,但是为什么反而如此之难?那时人们在勤奋练习什么呢?其实,他们并非在练习书法的用笔运笔,而是在训练自己草书造型能力。因为,草书有着与正书完全不同的字形,既要写得让人可以辨识又要有美感,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它的结字造型规律。

  可惜,古往今来,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还没有东汉人明白这一点。那么,草书的图形创造究竟有何玄机呢?

  写草书首先要学习掌握草书字的规范字形,这些字形都是在长期流行运用中约定俗成的。南朝陈隋时的智永临摹王羲之楷书和草书,写成《真草千字文》,并且写了800多本,遍施浙东诸寺。可以说,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用采用王羲之书体,对草书图形的第一次“建模”,影响深远。此后,许多书法名家都写过草书《千字文》,甚至民国于右任还试图建立“标准草书”,都可以看作是对草书图型的重建和改造。但是一千多年来,草书字形基本上都没有超越魏晋南北朝建立起来的“模型”。

  稳定的“模型”给草书带来了认识上的便利,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又是伴随着书法家性情、笔法、章法、形制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甚至“遗形取神”,寓有形于无形之中,达到形神兼备。

  纵观经典草书大家,他们在造型上,一方面大量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以吸引眼球,创造亮点,增加草书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综合运用这样一些艺术手段:

  一是大小参差。草书不同,字形的大小、长短不是由一个字的笔画多少决定的,而是根据情感或章法表现的需要,参差互见,甚至是有意放大。

  二是正斜间出。草书在一个字的造型或一行字的排列上或左或右,或正或斜,欹斜错落,顺势成象。草书不求每行中轴线的垂直,但求通盘的气势相贯。

  三是长画短点。草书不仅注意一行字与字之间的联络关系,而且还特别注意行与行之间的借让穿插的横向关系。因此,在造型上,常常写出一些跨越行距的纵长的笔画,或者将一些笔画压缩成短点。

  四是纵横开合。结字时常表现出放逸纵肆之姿。因此,书法家在图形创造时,对一个字偏旁部首的点画处理,常常是大开大合,形成强烈反差,特别出彩。

  总之,草书是与正书完全不同一种书体,在图形创造上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写草书者不可不知。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草书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102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