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虎墓志砖
服食丹药,即有毒的硫化汞,是“六朝”一个鲜明的时代特点。当时人们误认为此举有强身健体,甚至修炼成仙的功效。东汉以后,这股“不正之风”刮得很猛,整个中国的精英阶层——士大夫阶层,几乎集体“服毒”。在六朝博物馆,展出了南京象山一座东晋墓中出土的丹药,同时出土的墓志显示,丹药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她可能终身未嫁,死后葬在了父亲身边。
她出生于显赫的王家
本期《纸上博物馆》同时为您介绍六朝博物馆中的两类文物:丹药与墓志碑。把这两样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人。
矗立在南京北郊的幕府山,从下关蔓延到燕子矶,长江从北麓山脚下流过,南麓则分布着老虎山、象山、郭家山、北崮山等几座小山岗,有的已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地名。在1600多年前的六朝,这里曾是世家大族的家族墓区。其中,今天幕府西路北侧的象山,就安葬着琅琊王氏的成员们。东晋刚刚在南京建政的早期,王家更是权倾朝野的第一家族。著名的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都是王家的成员。
公元307年,王导与其堂弟王彬等王氏家族的精英们,辅佐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从山东过江来到南京。在王彬的家眷中,有一个5岁的小姑娘,名叫王丹虎,她是王彬的大女儿。等到她18岁时,司马睿已经在南京登基,父亲也不断升职,成为相当于宰相的“侍中”,王丹虎小姐自然是整个南京城最引人注目的高贵少女,无数贵族少年翘首以盼,祈祷能够攀上这根高枝。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罗宗真在《略论江苏地区出土六朝墓志》一文中,通过对出土墓志的研究,发现与王彬家联姻的主要是彭城曹氏、济阳丁氏、长乐冯氏,这些家族不是主政一地方,就是在中央任高官。等待王小姐的,一定是令世人羡慕的荣华富贵。
食用“五石散”成为风气
六朝博物馆一楼展厅,丹药盛装在一只青铜小碗中展出,铜绿映衬下,丹药的橘红色更显得刺眼。1965年5月,南京市文保会在王丹虎墓中,发现了这些史料文献中屡屡提及、但实物极为罕见的六朝丹药。
丹药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密不可分。道家收集包括草木、矿物等各类药材加以炼制,并按规律服食,希望以此活血化瘀,益寿延年,甚至得道成仙。各类丹药中最有名的当属“五石散”,带头服食的是三国时魏国的何晏,此人是曹操的养子,面白英俊、才华横溢,堪称当朝第一男神。服“五石散”的风气自此一发不可收。由于服食后短时间内,会产生类似兴奋剂加伟哥的药效,再加上六朝时政局动荡,常常活过今日活不过明日。最后,士大夫们也不管能否成仙了,只求及时行乐,很多人服用过量,重金属中毒而死。
但血的教训没有刹住这股歪风,中毒而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按照正确方法服食造成的,并非丹药本身的问题。在六朝,丹药的炼制、服食甚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葛洪、陶弘景等著名炼丹家还在“制毒”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在世界化学史上留下了名字。
我们的主人公——王丹虎也与贵族子弟一样服食丹药。罗宗真在《马镫与炼丹术》一文中介绍,这些丹药出土时,装在一个圆形的漆器中,就放在王丹虎的枕边。可见她多么离不开这些红色的小药丸。经化验,丹药中汞含量超过60%。不过王小姐的遗骨已腐,无法做病理学分析,王小姐的死因是否与丹药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南京象山东晋·王丹虎墓出土丹药
她经历过东晋两次叛乱
六朝博物馆二楼展厅,还陈列着一批墓志,王丹虎的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之一。这是一件砖质的墓志,长48厘米,宽24.8厘米,厚度为6.2厘米。全文共65字:“晋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琅邪临沂王彬之长女,字丹虎。年五十八,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其年九月卅日葬于白石,在彬之墓右。刻塼为识。”这件墓志书法用笔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仍然保留着极其浓重的隶书笔意,代表了汉字字体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转型期,始终为研习书法者所称道,堪称书法名帖。
文献中没有王丹虎的记载,墓志却透露了她的身世:从少女到大龄女青年,再到去世时已近60岁,王丹虎很可能终身没有出嫁,否则,她应该葬在婆家的家族墓区中,而非葬于南京象山,陪伴在父亲身边。
这或许是时代造就的悲剧。根据墓志推算,王丹虎生于公元302年。在她最美好的年华——20到25岁时,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先后爆发,南京被攻破,而父亲王彬又支持平叛,始终是坚定的保皇派。政治形势十分危急,整个家族朝不保夕,灭族惨剧随时可能发生,昔日车水马龙的提亲队伍早已消失无踪。虽然两场兵乱没有倾覆国家,却可能毁了王丹虎的婚姻。
另一方面,在门阀制度下,东晋士大夫家族的婚配有严格的门第标准,联姻是维护共同政治利益的重要,贵族子弟不可能自己选择婚姻,也不会发生“墙头马上”式的爱情童话。如果王丹虎坚持反对“组织”上安排的婚姻,也可能一直就“耍单”了。
多说一句,门第联姻给世家大族带来了至高荣耀,也戴上了“枷锁”。王丹虎死后200多年的梁武帝时期,羯族将领侯景曾向住在南京的王、谢家族提出联姻,遭到断然拒绝。后来侯景起兵攻入南京大肆破坏,王、谢就遭遇报复性杀戮,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世家大族几乎死绝。难怪同样出身南京高门大族的曹雪芹,饱受命运跌宕后,借红楼人物之口,发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