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青铜铸币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其铭文大都用阳文来书写于钱币表面,且历朝历代由于书风的不同反映的钱币上的铭文款识也大不相同。可以说,在钱币的形制中,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第一种钱币文字的书体各自身的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牲可检验某些钱币是否为同时代的产物。而且,我们在注重研究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书体在演变过程和发展变化中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用这些规律和特征为鉴定古钱真伪的理论依据之一。
我国在钱处上铸字开始于春秋,大多铸于钱面上,一般是纪值,或纪重,或纪铸地名,或纪干支等各种有意义的文字。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汉李寿铸“汉兴”钱始,开创了我国古代铸钱以本朝年号为钱币文字之制,直至清末,未尝有变。年号钱的铸造,丰富了钱文艺术,促进了钱币艺术的发展。这些币文大多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或书法名家手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字特色,是研究中国书法史不呆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画鉴定家能以书法的时代风格来判断作品的真伪,鉴定钱币也同样如此。辨别钱币文字就是看“气息”。所谓“气息”,便是指文字的风格和韵味。先秦时期的刀、布、圆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至隋,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等钱,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时期币文书体比较复杂。唐代钱币均为八分隶书书体,唐代以后尿书盛行,五代十国埋藏氏币文字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文字书体丰富,有篆、隶、真、行、草五种。自南宋光宗绍熙年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真(楷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见于钱币上的文字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文字也占有一定比重鉴定一枚钱币字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发现“东周”、“西周”圆钱的钱文是小篆书写的,则应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绝不可能使用秦统一后小篆体,其显然是伪口无疑。因为不篆是秦统一后“书同文字”,才推广到全国使用的。秦“半两”钱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墙铁壁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豪放挺峻,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又如,宋代钱文有“方头通”,明清钱文也有“方头通”,但“通”字方的程度不同,有一个从不太方到方的变化过程。我们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误,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因为一枚钱币上的文字,同出于一人之手,书写特点、风格应该彼此协调一致,而伪品钱币上的文字很难做到这一点,字划呆滞,笔意全失。
以上的几个简单例证虽然远远不能概括历代古钱币文的全部特点,但我们从中却能发现币文特点与钱币真伪鉴定的密切关系,关键是要对各种币文书写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胸有成竹,为日常的古币鉴定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