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以其自身独具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铜镜以圆形居多,圆镜喻天,方座喻地,镜钮代表天地中心,象征“天圆地方,点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古代宇宙观的一种体现。小小一枚铜镜不仅能够照得人间事,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及风俗习惯,还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博大精深,耐人寻味。我国铜镜的使用源远流长,从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萌芽至宋、金、元代逐渐走向衰落,其发展是独立于我们所谓的“青铜时代”的,因此,可以说铜镜这一颗青铜工艺的明珠,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延续。历代铜镜种类繁多,铸造精良,形态美观,时代特征突出,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考古断代的标准器。
然而,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想到制造和使用铜镜的呢?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由水鉴发展到金属镜。郭沫若先生曾生动阐明了从水鉴到金属镜的过程: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以照容,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则用铜器,铜器如果打磨得光亮洁净,即使没有水也可以照容,铜镜便是由铜水盆扁平化而形成的。盛水铜器表面的花纹扁平化后则变成镜背的纹饰,镜钮则是器足根蒂的演变。
关于铜镜的使用古人也非常用心。为使镜面不沾灰尘,古人常把铜镜放在奁中,战国时已有制作非常讲究的漆奁盒专门放置梳妆用品,一般为圆形,有的分三层,有的分上下两层,上层装铜镜,下层放木梳、笄、脂粉等小盒子。为保护铜镜,古人还在其上套有镜衣。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漆奁中不仅有铜镜,还有用绢絮和薄丝绵做成的镜衣,以及用红绢和绵缝制的圆锥形的镜擦。宋代以前使用铜镜多直接用手拿着系在镜钮上的绦带来照影,或放置在一种很低的镜台上。宋以后,座具较前增高,一桌二椅的陈设渐次定型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家具品种,高镜台即是其一,接近于近代的梳妆台。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从战国到明清共有一千二百余面,时代基本贯穿铜镜发展的整个过程,尤以汉镜、唐镜最具代表性,不仅铜质较好,铸造精细,纹饰精美,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