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川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全国十大图书馆之一的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丰富,拥有图书文献计480余万册。其中,古籍典藏约60余万册,三级以上珍贵古籍的数量6万余册。这些浩瀚的古代典藏中,最早的藏品有隋唐时代的手写经卷。而价值最高的有《洪武南藏》、《华阳国志》、《四川南阆盐务图说》、《水浒叶子》等几部典籍。
镇馆之宝
现存最早《洪武南藏》
明初历时27年才雕刻完毕的《洪武南藏》,是存世最全的一套刻本藏经,在四川省图书馆的这套刻本为“存世孤本”。经书内容包含三藏、十二部和八万四千法门内容,是佛陀入灭前所说的一切“经”和“律”,也包括明朝前诸大德所写的“论”。省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副馆长王嘉陵介绍,这本佛经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赐给自己在成都崇州出家的第十一叔父,“朱元璋叔父的名字和法号没有考证过,为何在崇州的古寺出家也不得而知,但是这套书是朱元璋钦赐一事是真实无虚的。”王嘉陵说。坊间另有一种说法是《洪武南藏》是蜀献王在永乐十四年(1416)赠上古寺的。
《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偃武修文”,于洪武五年(1372)召集名僧于应天府(今南京)蒋山寺点校开刻。全藏收经1600余部、 7000余册,是宋以后历朝官刻的七部大藏经之一。其中,明朝共刻印了三部,即《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其中永乐二藏流传较广,唯独《洪武南藏》不为外界熟知。究其原因,是因为1408年蒋山寺发生的一场大火将《洪武南藏》刻版焚毁,据称在刻板毁灭之前《洪武南藏》仅印过十几部。1934年,《洪武南藏》在崇庆县(今崇州市)上古寺被发现,立即引起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藏经研究专家方广锠先生称之为“稀世孤本”。
1952年,上古寺将其上交于崇庆县政府,随后县政府将《洪武南藏》捐赠省图书馆保存。“《洪武南藏》原本为678涵,1600余部,约7000册,省图书馆现存的有6230册。经不住岁月流逝,也有佚失。但这已经很了不得,这样数量巨大的一套藏经算保存得完备了。”王嘉陵说。当年为了将这6000多册的《洪武南藏》从崇州搬运回省图书馆,动用了大卡车,足足装了两车半才搬完,“说是运回来的《洪武南藏》重达两吨半。”王嘉陵说。《洪武南藏》在印刷史上也占据重要位置,“它是现存刻印较早的佛经,全书雕版印刷质量非常高,洪武年间保存下来的就仅此一套。”王嘉陵说。
典藏珍本
地方志鼻祖《华阳国志》
在众多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华阳国志》可谓大名鼎鼎,这部5册12卷的珍贵古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志,堪称方志“鼻祖”。“这部古籍是中国最早记述地域最广的地方志。华阳指的是华山以南的地区,包括现在汉中、川、渝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叙述了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人物风情,内容非常丰富,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的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王嘉陵说。
王嘉陵介绍,《华阳国志》版本很多,所知最早有宋代刻本,但早已失传,“省图书馆珍藏的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是目前能找到的年代最早的版本。这个版本全国仅存两部,另一部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但是从品相和完整程度上来说,省图书馆的这一套更优。”王嘉陵说。
鉴于《华阳国志》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一些学者在治史时会把这部书与《史记》比对来做研究,譬如历史学家蒙文通就是这样做的。王嘉陵表示,省图书馆此前对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进行了再造,赠予全国各大图书馆。
《四川南阆盐务图说》
活脱脱的盐业记
《四川南阆盐务图说》为手稿孤本,誊正于清宣统二年,用毛笔楷字手书,配以精美手绘图画,抄于上等宣纸之上。王嘉陵说:“这是清代的稿本,稿本完成后正准备刻印,或因宣统年间社会动荡,没有经费支持,就此搁置了下来。这本图说共有80余幅图画,以白描手法绘制,有人物也有山水,是一部形象生动的盐业记。这本稿本对于当时盐业机构、盐的贩卖、制盐技术都有详细介绍。图画描绘了打盐井、搬盐、运盐、卖盐的场景,也描绘了制盐的工具和器械。”正如王嘉陵所说,全书分为局卡类、井厂类、运行类、器具类等,分别介绍四川南部和阆中地区的盐业开发形制、流程与技艺。以白描手法绘有插图80余幅,配合文字内容,景物照应,人物栩栩如生地记录了盐业开采、工艺、运输、器具实物等。
四川一直以来都是盐业大省,川南川北均有著名的产盐地,到了清代,南阆盐场更成为四川第三大盐区。王嘉陵说:“明清时期,盐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而人们一般只知道自贡产盐,却不知道南部和阆中也产盐。”南阆地区不仅产盐,其采盐环境和方式都与自贡不尽相同,尤其是卓筒井更是一绝。卓筒井为小口深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吸卤的盐井,号称手工制盐活化石,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当时人们在地上打小口深井,最深的能达到几千尺,早在唐宋时期小口深井的深度就能达到1000米。被称为‘现代油井之父’。”本书对南阆小口盐井有描述和生动的图例展示。
《水浒叶子》
初刻本为李一氓赠送
《水浒叶子》是明末清初一代宗师陈洪绶(陈老莲),以《水浒传》中人物为牌面图像创作的版画精品。当时他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以致后世绘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而这本书的明末初刻本如今就保存在四川省图书馆。
王嘉陵说:“《水浒叶子》,是陈老莲手绘后,再拿给匠人雕刻,最后用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原书只有40页,也就是40幅白描人物像。陈老莲在画的时候既参考了小说,也参考了史料。宋江、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李逵等水浒主要人物都在其中。”陈老莲工山水、花鸟,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时称“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王嘉陵说:“每一页的人物画像都没有背景画面,但却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孔武有力,其线条较为粗犷,多用方笔。而雕刻人物画像的匠人也堪称艺术家,雕刻的人物目光如电,就连头发都雕得细致入微。”
这本《水浒叶子》初刻本的现世,着实曲折。国家图书馆此前藏有一部《水浒叶子》,原为郑振铎的藏书。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的王贵忱赴京,国家图书馆李致忠与其会面。当时,王贵忱随身携带有《水浒叶子》,李致忠看后为之一惊,忙请人从库中提取本馆珍藏郑先生所捐赠者,两相对读,发现王贵忱所持版本为胜,果为原刊。当时,王贵忱把书送予李一氓。李一氓晚年将自己藏书分成了三份,一份赠北京图书馆,一份赠四川家乡,一份留下自己使用。“这本书就是李一氓赠送给四川省图书馆的。”王嘉陵说。2009年,省图珍藏的明末初刻本陈老莲《水浒叶子》,经专家鉴定为初刊,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