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画僧雪舟《秋冬山水图》
http://www.socang.com   2014-10-20 16:55   来源:中国文博网

李士行《枯木寒溪图》

  朗读古人画,有入有出者,所谓入,是浸淫其间,俯仰千载,得其所哉;所谓出,是会得其意,不啻钟响、桃花。古德曾云:大悟三五次,小悟数十次。读古人画亦如此,惟其不为所执,是谓读也。

  壬辰龙年之始,天冷风寒,长假期间,得空读古人绘画,是一大乐。

  于画,我喜欢山水、花鸟,不太喜欢人物,尤其喜欢冷峭、空寂一路,因为这一路特别能给我留有思索的空间,因此就特地选了一些这样的画来看。

  唐人柳宗元有首五言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那种蛮荒以来,太古之初的空寂感,隐约可见,诗中“孤舟”、“蓑笠翁”以及“独钓”、“寒江雪”等字眼,夹杂着作者对生命、人生的体悟,也都在这区区二十个字里完全表达出来,极富哲理,更有禅机!

  据说日本禅僧、日本画史上著名的画家等扬,便是受了柳诗的启发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雪舟”。

  1467年,明宪宗成化三年,48岁的雪舟和尚随日本遣明使来中国,两年后归国。雪舟的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在世界文化史上他却是个知名的人物。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10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有15世纪日本著名画家雪舟等扬。

  日本画僧雪舟善画人物、花鸟和山水,著名的作品有:《益田兼尧像》《惠可断臂》《四季山水图》《天桥立图》《泼墨山水图》《秋冬山水图》等,这些作品目前都被日本政府作为国宝而加以珍藏。但是,在雪舟诸多的作品中,我以为他的山水画更好,例如他的《秋冬山水图》之“冬景”,就是我总看总有心得的作品。其实,就雪舟的笔墨来说,并不能媲美中国第一流的山水画家,尤其是宋元以来的山水高手。宋人不提,单就元人来说,雪舟亦未达到元人的高度,例如孙君泽的山水画。

  孙君泽,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工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

  孙君泽的《山水图》画风稳健,笔墨苍郁,甚得马远、夏圭遗韵,虽与马、夏空灵处比较,稍有不逮,其余则差相仿佛。雪舟和尚的《秋冬山水图》用笔简括,点到为止,而孙君泽的《山水图》则用笔细腻,虚实互照,山石坡草、亭台屋宇、竹木掩映、小桥流水,巨细无遗。

  近人郑午昌先生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书中谈到元人山水时说:“元初山水画,虽如钱舜举等所作,亦多青绿巧整,但不过嗣南宋院体一派赵伯驹、李唐、刘松年三家之余绪而已。数此派之作者既稀,而又无甚杰出之人才,故于绘画界势力,甚为薄弱。赵松雪在元初,同以细润著名,然其论画则以简率自豪。至若孙君泽、丁野夫、张远、张观等,则承马远、夏圭之遗风,所作多属水墨苍劲之一派。而君泽之沉郁遒劲,尤为能得其传,称此派健将,差有声势。”

  雪舟和尚的山水画也属马、夏遗风,但和孙君泽的《山水图》比较起来,前者让人观画之后,有出尘之想,后者则让人读过之余,有幽居之意。

  其实,绘画虽然一定要讲技法,但并非单纯讲究技法才能高人一筹,关键要看作者传达给我们什么,这种讲究就是意境,而且作品又要与观赏者二者之间产生共鸣,并且上升到游离于画外的感受,这才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的意义。

  雪舟的绘画与浙派画家大有渊源。雪舟于1467年9月随遣明使来华,在宁波三江口来远亭登陆,此后他在宁波结识了一大批文人画家并画了许多当地的山水风光,如《育王山图》《镇海口图》《四季山水图》《宁波府图》等。浙派画家祖述马、夏,而明人吴伟即是此中知名人物。我们可以从吴伟《灞桥风雪图》中看到他继承浙派画风以及和雪舟和尚的作品同属一脉的联系。

  吴伟,字士英,号鲁夫,后更字次翁,号小仙,世人多以吴小仙呼之,江夏人。成化间为宫廷作画,官仁智殿待诏。弘治时孝宗授其为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

  吴小仙的《灞桥风雪图》在构图方面和雪舟和尚的《秋冬山水图》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雪景寒林,庙宇掩映其中,人物一个骑驴过桥,一个拽杖山间独行……吴小仙的画意是灞桥送别,雪舟和尚的画意是山间访友,尽管主题不同,但画风却是相同的。

  读吴小仙的画,感觉要比雪舟的画布置得更为精心,兼之画的主题明确,让人能发思古之幽情。唐人李白曾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句,作者借灞陵,老者骑驴过桥,引入伤别,突出的是一个“别”字,而雪舟的画,则是隆冬时节,万籁寂静,一人踽踽独行,或问道,或访友,静中让人感受到一个“幽”字。两件作品比较,后者更有禅味……

  我看古人画,是想要画家在满足我基本观赏之外,再给我足够的空间,让我遨游、让我发痴,让我有足够的地方驰骋我的野马。在这个意义上,元代画家李衎的儿子李士行的《枯木寒溪图》似乎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

  李士行,字遵道,北京人。画竹石得自家学而妙过之,尤善山水。卒年四十七。

  李士行的《枯木寒溪图》构图很简单,一条长溪自远而近呈S行婉转而来,近处岸坡上,两株枯木比肩而立,枯枝直耸向天,低矮的枝头上挂满枯藤,树根处数丛杂草,背景是空阔的远天,在它的衬托下,两株枯木更显得突兀、苍劲,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古人“野旷天低树”的诗句……

  《枯木寒溪图》上的款识只有“蓟丘李士行遵道作”寥寥八字,款识中并未点明什么枯木寒溪之类,而是我们眼见图上的枯木寒溪,这就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若仅就画面去联想,则不外树木与水流,但我们认真地去猜,画家难道就想让我们知道这些吗?显然又不是,那多没有意思!所以,你尽可以去猜,我也尽可以去想,跑得越远越好,越彻底越丰富画家也就越满意,因为绘画是让我们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否则那就是文字了!

  因此,满足于自己的艺术成就,就是我执,停步于某些艺术规则,就是法缚,骄傲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就是我慢,沾沾自喜于大师的名号,就是名执……总之,用一句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现成的话:“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李士行的艺术表现超过乃父,怕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雪舟的《秋冬山水图》,看那山,那峭壁,那皑皑白雪,那隆冬的枯木斜枝,那孤零零的古庙,如果说没意思,那真是没意思透了,倘若你读过南朝谢惠连“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的句子,那眼前又另当别论了,再如果你知道寒山子“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大概也就读出“没意思”背后的有意思来。雪舟和尚的作品特别能让我们对禅境有所理解,《枯木寒溪图》也是如此。

  再有就是简约,简约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更是作者相信读者的一种互通,他们相信读者能通过简单的画面,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这种互动永远是不见面的,尤其是古今之间,神交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那是令人何等神往的事情!

  明人李流芳的《山水图》在营造雪景寒天的本事上,比雪舟和尚还来得简单,只是用笔略染阴霾,线条勾出连绵起伏的雪天丘陵,寒树雪竹作为陪衬而已,至于有没有行旅,存不存在孤庙,任凭你去想象……

  其实,如果艺术止步于想象,那就是死亡,生命贪著于永恒,那就是妄想。愿我们从古人画作中给我们留出的空地,驰骋出生命的灿烂!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雪舟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775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