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金碧辉煌、型色多样的铜香炉,成为明代金属工艺中的典范。
明代铜香炉显然是在继承了元人的传统,如在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索耳鬲式铜炉,其与首都博物馆(微博)藏回文纪年855(1450年)铜炉的渊源关系显而易见。
有兴味的是,坊间更愿意谈论的是宣德炉。正因为如此,宣德炉美名远扬,从明代直到现代,民间制作宣德款铜炉的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很少有能被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文物界的“悬案”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铜炉的鉴定就是宣德炉的鉴定。
宣德炉一词最早见于《宣德鼎彝谱》一书。《宣德鼎彝谱》自述为明宣德年间工部尚书吕震等撰,八卷。分别论及明宣德炉的原料、名目、造型、色彩及铸冶等。卷一卷二载宣宗谕令、礼部设计的图式及所需的物料,卷三载南北郊坛等器用的名目,卷四载太庙、内府宫殿的器用名目,卷五载赐予两京衙门和天下名山胜迹的器用名目、补铸、褒奖等,卷六卷七卷八详释器名,说明某器仿自某器,并载有尺寸等翔实资料。《四库全书·宣德鼎彝谱·提要》云:“宣炉在明时已多伪制,此书辨析极精,可据以鉴别。”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人都承认宣德三年的铜器并没有标准器,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宣德鼎彝谱》所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然而我们却发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
宣德三年的铜炉,有两种传说:一是宫内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熔成液体,于是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二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000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多件铜香炉。说法一普遍被认为是明代文人杜撰。说法二却被大多数人所引用,此说出自《宣德彝器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