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叶:是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有的书名叶除书名外还署有编者、刊刻者和藏板处,以及刊刻时间,这就解决了版本的问题。
牌记:指在书的卷末、序文与目录后面,或书名页后面刻印的图记,是出版人对一书出版事项的记载。也标明了版本。牌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进行了艺术加工,刻成钟形、炉形、爵形,也有无边框而随行书写,但多数画有长方形边框。
序跋:刻版印刷后,刻书者多写刻序,说明本书的流传过程,刻印的经过、目的等。一部书刻印次数越多,往往序文也就越多。序一般放在正文之前。但重订本、重刻本虽然会将原刻本、旧本的序跋一齐重刻,但重刻本的刊刻年代只能根据新本子的序跋来考察。
字体:各个时代古籍书写刻版所用字体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时代的风格特征。北宋早期多用欧阳询字体,后来又逐渐变为颜真卿字体。南宋以后多用柳公权字体。元代则多用赵孟顿字体。明代中期开始刻本摹仿宋代,风格又转向欧体、颜体。到明代晚期变成了标准的仿宋体。清初沿用仿宋体,字行长方形,横细竖粗。康熙以后又变为撇长而尖、捺拙而肥,右折横笔粗肥。到了道光以后字体变得呆板,成了匠体。
避讳字:避讳就是用到帝王、圣人、尊者的名字相同的字要避开或改写。封建社会常用的避讳方式有改字、空字和缺笔三种。改字就是改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代的刘邦的“邦”字一律改为“国”字;空字就是将避讳的字空缺或空围“口”,还有书一“讳”字。缺笔就是最后一笔或其他笔画缺而不写。而元代古籍没有避讳字。依据避讳字也可以做文物鉴定。
刻工:就是刊刻书籍的工匠,古籍刻本有的在版心下方刻有刻工的姓名,便于计算工作量和报酬,因此也成为考查刊刻年代的方式,但要注意有些翻刻本将原本的刻工也翻刻在重刻本上。
行款:就是书叶版面的行数和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