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书,作为先秦的一种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代,新说继出,颇能新人耳目。欲知鸟书原委,还得先从宋代的一则政治故事说起。宋哲宗当朝,党争纷然,政治日非,绍圣五年新春之际,有个咸阳人叫段义的献上一方宝玺。那瑞宝色绿如蓝,正方形,边长三寸四分,印面为鸟形书,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显然,竟似历代群雄争逐的和氏璧制作的秦皇传国玺。哲宗欣得宝物,遂诏令户部尚书蔡京等人辨验。蔡京引经据典,辨之凿凿,并称这是皇帝的圣德感动了天地,奏请大贺,哲宗也乐得应从,遂去太庙祭告祖宗神灵,而后改绍圣五年为元符元年(1098年),颁布大赦,以夸示海内。于是原来纷纷攘攘的天下,竟呈现出世人说瑞的一片太平景象。
宋代学者中有人指出,秦玺较小,只有方寸,那瑞宝如此之大,一定是伪造的。的确,这是宋代的一则政治丑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造伪的蔡京,还是辨伪的金石家,他们都已不识先秦鸟书为何物。其实,何止宋代人不识先秦鸟书,自六朝以及隋唐的书家也多不识。
先秦鸟书的原型迟至宋代衰落已近千年,故宋人莫辨那秦玺鸟虫书的真伪。然而,恰自宋代始,金石学渐兴,延至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历千余年。经现代人容庚教授等几代学者的潜心研究,今日已初步揭开了先秦鸟书之谜。
先秦鸟书,概略说来,即以鸟形图画附饰于文字,但其形却变化万端。有原字之旁饰以鸟形的;也有两鸟相夹一字的;有饰鸟形于字上或字下的;也有字在鸟颈以致藏于鸟腹之中的;更有鸟形与文字结构混合不分,亦鸟亦字的。同时,鸟书中也不尽为鸟形,也有作虎、犬、龙、蛇诸形的。或许后人所说龙书、虎书之类即指此。错金鸟书戈上有六字,左首"王子"二字的附饰即作龙兽之形。其中第五字"用"之下的鸟形最为明晰、生动。
鸟书,在先秦古物中主要铭于青铜器,而以兵器为多,大多为错金,也有错以蓝玉或松石的。鸟书铭器又主要出自越、吴、楚、宋、蔡、曾、徐等长江中下游诸国,其中以越国为最多,已知的多达70余件。先秦鸟书古器有年代可考的是从公元前558年,约到公元前404年,即在春秋晚期以及战国初期流行大约一个半世纪左右。战国以后,鸟虫书衰而未亡,汉印、唐碑上,时有所见。在民间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两千多年来一直绵绵流传。如同中国书法三千年来历经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变体一样,鸟虫书也不断变体,如今已变成一种民间绘画,人们称之为"花鸟字"。
错金鸟书戈(援长16厘米,胡长9.5厘米,内长8厘米)的鸟书体,戈铭为"王子于之用戈"。时代为公元前544 年,是鸟书中较早的一件。"王子于"即吴国国王的儿子于, 于继位后就是吴王僚,也就是舂秋的著名故事"专诸剌王僚"中的被剌杀者。戈的背面有一字,至今有待识家。
这鸟书戈的出土地点很有趣。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得一古鼎,认为是天瑞,遂建年号曰"元鼎chr(39)chr(39)。中国古史以帝王年号为序,往古没有,就是从"元鼎"这年开始的。谁知在时过两千一百多年后,公元1961年,在汉武帝得鼎的那个地方,又出土大批古器物,其中有两件错金鸟书戈,王子于戈为其一。那个地方就是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汉代称为汾阴后土祠。吴国国王的御用兵器,怎么埋到了晋国地下呢?春秋后期,晋楚争霸,晋助吴制楚,楚助越制吴。吴越相争,吴败越,越亡吴。这把错金铜戈不就是当年晋吴关系的一个见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