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均建立于都城附近。北宋时期的官窑一个建在汝州,另一个设在钧州,故称汝窑与钧窑。南宋时期修内司官窑与郊坛官窑建立在临安(杭州)附近。河南与浙江既是两宋都城的所在地,又是我国瓷器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浙江的青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祥地,著名的越窑与龙泉窑是南方生产青瓷的代表。河南素以白瓷与"花瓷"著称,特别是汝州青瓷与禹县钧瓷,更是出类拔萃的创新品种。它们各有千秋,为我国瓷器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宋官汝窑与官钧窑的建立由于集中了人才,不惜工本,选料优质,工艺精堪,烧造了很多适应皇朝使用的高档瓷器。所以,官窑瓷器尽管不是商品生产,数量也不多,但它却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官窑瓷器与民窑不同,它们注重瓷器的釉色美和造型的典雅,不追求刻划花装饰。因而,开创了瓷器的釉色与开纹片装饰的新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窑瓷器的发展。另一方面,因"官窑"瓷器严禁民用,严禁"民窑"仿造,多加以种种限制,特别是被宫廷选中的汝窑与钧窑,白官窑建立后,再不许民间继续烧造。"民窑"创造出来的这两个新品种,在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时,就被宫廷控制起来。"民窑"在此情况之下,不得不停烧或改烧其它品种。这无疑对民窑瓷器的发展起了促退作用。因此,河南地区由于"官窑"的建立,使"民窑"不得不放弃汝窑青瓷与钧瓷的生产,转而仿烧当时北方最流行的耀州窑青瓷。这是河南地区大量出现烧制耀州窑青瓷的重要社会原因。所以,"官窑"对宋代瓷器的发展所持有的两重性,在河南地区瓷器发展史上是异常明显的。
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宫廷用瓷仍自置官窑烧造。南宋官窑的建立,对南方民窑青瓷生产与发展,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南宋官窑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袭故京遗制",即依据北宋官汝窑的形制进行生产。
第二,由于战乱,北方优秀工匠南来,把官汝窑的烧瓷技术运用于南宋官窑,并与当地工匠和自然条件相结合,加以创新,烧制出修内司官窑与郊坛官窑两种瓷器。南宋官窑瓷器在造型上多为仿古器形,与北宋官汝窑风格相一致。此外,因官窑瓷器注重釉色美,厚釉成为其最大特征。为了达到釉色深沉、光滑莹澈的效果,在釉层加厚的同时,必须减薄胎体与之相配合,因而,胎薄是它的又一重要特点。在装烧方法上,多用北方支烧,但根据器物的需要也采用垫饼烧法,或支烧、垫烧二法同用于一种器物。综上所述,严格说南宋官窑瓷器的特征,既不同于北宋官汝窑器物,又有别于南方的越窑与龙泉窑器物,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融合南北技术所烧制成的产物。
第三,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瓷器需要量不断增大,除以"官窑"为主供应外,部分瓷器还要依靠龙泉"民窑"烧造。在龙泉、溪口所建立的黑胎青瓷窑,正是出于此种原因。它烧制的为仿古器形,具有厚釉薄胎、开片纹等特征,故有所谓"龙泉仿官"之说。古董鉴定家认为为:"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很快被龙泉窑所继承。在龙泉县大窑新亭、番底、杉树连山和溪口瓦窑蝉、骷髅湾、李家山等地的窑址中都发现一部分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其中瓦窑洋窑以仿制官窑瓷器为主,而且仿得很像。同时,大窑等地生产的白胎青瓷,从器形、纹饰和多次上釉,用垫饼烧的工艺,也是受了官窑的很大影响,而与南宋前期龙泉窑传统的制瓷工艺不大一样,所以,龙泉窑制瓷工艺的极大提高是与官窑的影响分不开的。
由此可知,南宋官窑的建立,促进了龙泉窑烧瓷工艺的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龙泉的粗厚笨重的造型,使其玻璃状的透明薄釉转变为乳浊性的青釉。这种"官窑" 与"民窑"的共存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宋代瓷器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宋代瓷器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