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田螺山遗址发现独木舟模型 填补河姆渡空白
http://www.socang.com   2014-06-06 14:25   来源:钱江晚报
田螺山遗址独木舟模型
 
跨湖桥文化巨今8000年左右
 
跨湖桥文化独木舟遗迹
良渚文化巨今3500—4500年左右

浸渍在脱盐槽中的良渚茅山独木舟

 

  浙江史前文化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有两条独木舟,一条来自跨湖桥遗址,8000岁;还有一条来自良渚茅山遗址,5000岁。

  在这中间的3000年里,舟的发现却是一片空白。于是,在十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一直在找舟,他们陆续发现了30多件各种形态的木桨,但独木舟却一直没有出现。

  然而,在正在进行的收尾工作中,意外有了新发现――一叶扁舟,从泥土里露出了尖尖角。

  这次发现的是迷你独木舟,只是一个模型,不能在生活中实际使用。但意义却很重大――模型都有了,难道还会没有独木舟吗?

  这个独木舟模型,不仅填补了这3000年的空白,浙江史前文化也算集齐了三舟。而且,这个模型器做工细腻,十分讲究,从中可以看到老祖宗的智慧。

  在这里,这个模型器要给大家说说自己的故事,而记者也采访了相关考古人员,给小舟做一个补白。

  自述:

  整段圆木雕琢,半本杂志大小

  跟大家say hi之前,我只想含泪先大喊一句:你们终于发现我了,呜呜呜……

  在田螺山这个小盆地的最深处,我躲了7000年,你说容易吗?

  容我喝口水,给大家秀秀苗条的身材先。

  我长35厘米,宽近10厘米,高也在10厘米左右。我可没有小肚腩,小腹收紧,凹进去的船舱长25厘米,大家可以坐在我的肚子里歇脚聊天。

  你没看错,都是厘米,你们看的时尚杂志竖的对折一下,就是我的大小了。所以,我只是一个可以放在桌上把玩的模型器。

  但是,就因为发现了我,才更能说明我娘家人造舟是多么认真靠谱。

  就算是我这样的小模特,也得真枪实弹地打磨,你看看我,全身是用整段圆木雕凿而成的,可结实了,所以,你们刚刚把我挖出来时,一点都没坏。

  解读:

  独木舟已经批量生产

  从这个模型器可以看出,作为田螺山人出门的主要交通工具,独木舟不是凭空想想做出来的,得事先算好比例,打个模子,然后批量生产。

  这个模型器是用什么木料做的,现在还不知道,需要之后继续研究,但做工很细腻,保存非常完整。

  河姆渡文化,是目前发现的浙江省内距今最早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而独木舟对海洋文化影响非常大,现代船只建造还以它为样板。

  独木舟作为大型交通用具,制作复杂,当时的人们非常珍惜,除非是坏了需要修理,或者搁浅,才会把它留在原地。否则,逃难、搬家、迁徙时,一定把它一起带走。

  而从现在的田螺山遗址可以发现,这里曾经遭受水灾,还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我们推测,当时人们逃难时,把独木舟作为重要工具带走了,所以,这里才一直没有发现真正的独木舟。

  自述:

  头尖脚方,很讲究

  估计很多人还在小看我吧,因为你们知道,我有一个大哥,一个小弟,都很牛掰,比我的存在意义大很多。

  跨湖桥哥哥有个尊称:中华第一舟。没错,作为行内元老,他是迄今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距今8000年左右。而弟弟茅山,虽然比我小2000岁左右,但他从小发育好,全长7.35米、最宽0.45米,是国内出土的小伙伴里,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

  虽然妈妈教育我不要攀比,但是,既然我被发现了,不能沉默,我也要为娘家人争口气。

  我不太在乎那些好听的名头,更注重内在修养。

  大哥有点遗憾,被你们发现时,头部已经破损,脚是又尖又方的,很难判断形状。至于小弟,两头都是尖尖角,简单粗暴。

  你再仔细看看我,头尖,脚方,这是讲究。讲究什么?哼,不告诉你。

  解读:

  上下船更为方便

  这个模型虽小,但和我们现在的独木舟很像,是比较成熟的船体形态。尤其是船尾近方形,说明田螺山人已经考虑到靠岸时,人们上下船如何更方便,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独木舟原始的形态。

  像茅山遗址的独木舟,两头是尖的,虽然年代比田螺山晚,反而有点“倒退”,仍然是原始的形态。

  这样成熟的造型,为我们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交通工具的制造,尤其是近海捕鱼的航海技术,提供了资料。

  田螺山遗址的这个古村落靠近海边,出土了大大小小的鱼骨、鱼刺、鲨鱼牙齿材质的装饰品,还有木桨、供船停泊的古埠头等等,这些遗物都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数万颗鱼骨,都是淡水鱼的骨头,基本有4种:鲫鱼、汪刺鱼、鲤鱼、黑鱼。而这种独木舟造型,捕鱼更方便,充分保证了古人舌尖上的质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河姆渡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