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的白发老人,笑容灿烂,朴实得就像胡同里常见的正在买菜路上的普通大爷,那种发自心底的怡然与朴素,看了让人觉得亲切,却也生出浓浓的怀旧感——的确,那个老人和他的气质不属于今天,我们只能怀念。
5月25日,恰是一个怀念的重要日子,照片中的老人——学者、收藏家、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因此展开:5月20日下午,文化界专家名流齐聚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召开《畅安百年: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5月25日当天下午,一场名为《月佩风环忆故人》的古琴音乐会,意在纪念这位精通音律并收藏过名琴的老人;同时,《笔畅意安: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也将于当天开始在三联书店东侧的韬奋图书馆展览到6月5日。在此期间,王世襄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田家青所撰写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正式面市,生动的笔触之下,许多独家第一手资料的披露,让人频生“原来如此”的感慨。
或许更多地了解王世襄先生,我们不该意外于他的学术贡献:莫说是有《明式家具研究》这样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开山之作,他在美术、建筑、音乐、漆器、竹刻等方面的研究著述亦堪称独此一家;即便是背负“玩家”之名,放鸽子、斗蟋蟀、赏葫芦之类的市井之趣也被他钻研成绝学,留下一批难得的、民俗学研究的严谨之著。我们或许还会感慨他人生之奇,一个人出身名门,曾有二战后为国家追缴上千件文物的辉煌事迹,又在政治运动中因此遭逢打击,颇多坎坷,却在随波逐流的命运中处处展现才华——生活在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20世纪中国,那一代中国文化人因特殊的历史环境所拥有的丰厚文化学养、被时代所裹挟的复杂多舛的命运、他们身上不可复制的特殊精神气质,在近些年不断被反复言说,无尽感慨,留给这个急于厘清自己的时代巨大的轰鸣与遐想。
然而从王世襄身上,恐怕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简朴怡然的处世态度。生活在一个拜物的时代,那些关于王世襄“世家子弟”、“玩家”、“收藏家”、“美食家”的标签,很容易让世俗的人们直接跨过他的学者身份而直接联想到相关的高级物质生活——他的生活得是多么奢华讲究?却不知这个每天自己骑车买菜做饭的老人,勤俭朴素,最不喜奢侈浮华。他自撰铭文“世好妍华,我耽拙朴”,即为写照。面对人生曲折生活清苦,以及钻研学问的辛苦劳顿,他有一句自创口头禅:“不冤不乐。”这样的人生境界耐人寻味。
怀念,其实最怕一厢情愿地附会和想象。站在今天回望远去的那一代文化人,我们究竟对他们有多少真正的理解和认识?纵然在王世襄百年纪念之际,我们得以再度了解老先生的美好成就与处事风范,若只见山是山,终究枉负了他留给世间的一笔遗产。就像王先生对待文物研究重视物质本体、精神背景、工艺技术三合一的科学研究态度,我们对于他们那一代文化人的理解,仅靠敬仰缅怀、或带有意识形态的想象和批评,还远远不够。
比怀念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