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细数中国历代收藏热潮
http://www.socang.com   2014-05-09 18:32   来源:无锡商报

成窑盖罐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清康乾盛世时期;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收藏热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每一次收藏热都是怎样一番情景?其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繁荣热潮

  衍生收藏热

  说到收藏热潮,离不开的是官方提倡和默许。比如,北宋末期的宣和年间,宋徽宗非常提倡收藏。他成立了国家画院,自己任画院院长。皇帝亲任画院院长,这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大。他网罗天下画家聚集到他门下作画,把画编成《宣和画谱》。我们今天官方也是提倡收藏的,比如中央电视台有《鉴宝》栏目,每个博物馆都推出各种文物展览。国家对文物的收购尤为重要。这些年来,我国用重金买回很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比如故宫博物院在1995年斥资近2000万元,买回北宋画作《张先十咏图》。

  其次是出版物集中。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所有于关文物的出版物,都是这5个收藏热时期出版的。我开始搞收藏,首先喜欢的是陶瓷,当时全国有关陶瓷的书就两种,一本是《中国陶瓷史》,另一本是《中国陶瓷》。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所有的资讯都可以很轻易地查到。比如北宋宣和时期出版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晚明时期出版的《长物志》;乾隆时期出版的《石渠宝笈》、《西清古》。晚清就更不要说了,民国初期赵汝珍写的一本收藏手册《古玩指南》,随便都可以买到。

  然后是摹古和作赝成风。摹古就是模仿前朝的成就,以现实的力量来达到古人曾经达到的一个高度。比如乾隆时期最兴做这件事,很多瓷器的落款都写着“大清乾隆仿古”,以自己的能力达到古人的高度,让你真假莫辨。摹古在今天的市场上非常多,比如大量仿古家具的出现,专门告诉你这是仿的,用很好的木头做出来跟古代的一样。作赝则不同,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欺世,简单地说就是作伪,这是让收藏者很苦恼的一件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市场繁荣。北宋、晚明、康乾盛世、晚清到民国初年以及今天,这5个时期市场都非常繁荣。

《张先十咏图》

  ■北宋晚明收藏心态

  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社会,人们对文化有一种聚集的要求。于是,收藏热就形成了。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在艺术上却非常有造诣。他创造了非常漂亮的瘦金体。我们知道,创造一种书体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到了宋朝,所有的法书作品在此前已经定型,无论怎么练都很难超越。但酷爱艺术的宋徽宗做到了。

  宋代的统治者标榜以文治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社会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在我国的历史上,宋代建国时间最长,尽管南宋是延续的北宋,但中间没有割断,时间长达319年。我们知道,盛唐只有289年,明朝只有276年,清朝只有267年。这是我们要对宋代文化重新审视的一个原因。宋是一个非常柔弱的朝代,是一个非常丰富而柔弱的文化,但它以柔克刚,撑住了这个朝代长达300多年,并对后世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徽宗很喜欢绘画,他画了很多花鸟画和人物画,从史学的角度上讲,有些专家认为其中有些画是别人代笔,但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他画的。2002年,嘉德拍卖会上拍卖宋徽宗的一幅《珍禽写生图》,这幅画的花鸟画得非常细致,表达了宋代人的一种追求,表达了一个皇帝心里的乐趣。

  这张画在国外流落多年,终于回到祖国进行拍卖,但不幸的是又被外国人买走了。它只在我国家门口晃了一下,没有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这张画拍卖之前,有一个老者给我打电话,说他非常喜欢那张画,他梦寐以求,想倾全力把它买回来。我们当时估计1000万元人民币是个大限。拍卖现场,在1300万元价位时他伸了一下手,但很快就被别人盖过去了。

  竞拍完后那位老者跟我讲:虽然没买到,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终于拥有了它一秒钟。说的是他在1300万元价位时举手的那个瞬间,那幅画是属于他的。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短暂的喜悦和那种无奈。这就是宋徽宗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宋徽宗无法想象,他留下如此辉煌的艺术品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

  晚明时期的文化也非常繁荣。明嘉靖、万历时期的社会还是非常富足的,我们可以用实物来证实,比如,话本小说在嘉靖时期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万历时期有《西游记》、《金瓶梅》 等大量发行,以及国人比较熟悉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人对这一段历史中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注重《天工开物》还表示遗憾,说这样重要的科学著作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引起资本主义革命呢?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有一道著名的问题,叫“李约瑟难题”。他说:资本主义革命就是工业化革命,工业化革命为什么没在发达的中国产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当时不注重无形资产,不注重知识产权。晚明时期,知识分子追求生活的奢靡,所以商品就出现了。比如时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制版;方子鲁的制墨;陆子冈的治玉;张鸣岐的手炉等,这些手工业品都是属个人名款的,充斥了整个市场。据统计,张鸣岐的手炉现存大约4万件。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这么多手炉的,说明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这些商品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品牌意识。其实这个品牌就是个人的姓名,今天西方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人名。比如服装有范思哲、阿玛尼;汽车有丰田、福特、奔驰;飞机有波音;皮包有路易·威登等等。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品牌在清朝叫“大清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新中国成立叫“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当时新中国商品要向西方国家出口,人家说没有商标不能出口,所以我们被迫叫天坛啊,东风啊,解放啊,红旗啊,蓝天啊,白云啊,这些找不着调的都当成了一个品牌。问题是蓝天、白云都不为商品质量负责,而梅赛德斯·奔驰是要负责的,这就是我们品牌意识淡漠,对无形资产淡漠。

  清同光中兴的时候,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第二次萌芽,国人的品牌意识也出现了。但当时的品牌叫什么呢?是外号。比如狗不理包子、王麻子剪刀。还有说一半的品牌,比如葡萄常、泥人张、烤肉宛。都不给你说全了,说全了就会被扼杀。所以中国的品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都是半拉子名字。我们第三次出现品牌,用人名作为品牌的第一个人是李宁。李宁拿世界体操冠军退役后创造了一个品牌,叫做李宁牌。李宁牌子刚上市时很多人还不适应,我有一次去王府井商店看到这样不幸的一幕:售货员给一个顾客介绍说这种服装是新牌子,叫李宁牌。那个人愣着看半天,说,我知道李宁是著名体操运动员,可我身上怎么能绣一个他的名字啊?他的意思是我身上不能有别人的名字。但他不知道穿皮尔·卡丹西服也是别人一个名字。这就是那道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资本主义没在中国诞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中国人不大注重无形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特别注重个人的创造,把个人的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资产,才使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

《珍禽写生图》

  ■康乾盛世收藏热潮

  中国的第三次收藏热在清康乾时期。康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段盛世,这段盛世跟康熙皇帝有很大的关系。康熙极易吸收外来文化,不仅是汉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他请了西方老师来教他几何、天文、机械。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他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全能的皇帝。他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影响后来的雍正和乾隆。

  雍正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在位13年批阅4万多份奏折,每天至少要批10件。最少的批三个字:“知道了”,最长的洋洋万言。

  用毛笔写1万个字,不停地写大约

  也需要2天。

  雍正在政务如此繁忙中是如何去减压呢?他对艺术品有要求,而且要求最为具体。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4月13日,太监刘希文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缺盖子。雍正就传旨:“着做木样呈览”。意思是先做一个木头盖子,画好了给我瞧瞧。20天后做好了,拿给他看。他说:“这个样画得粗了点,画得再细一点。将这个罐交给年希尧(时任窑务官),添加一个盖,照此样烧造几件。”皇帝的圣旨是一定要传达到下面去照办的。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雍正时期的瓷器非常精美,清代瓷器高价的几乎都是雍正时期创造的。

  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第四次中国收藏热,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内需相对缩小。晚清时期民不聊生,西方列强多次侵扰,打开了中国这扇神秘的大门,让他们垂涎很久的中国古老的文化摆在他们面前,于是他们大肆掠夺。我们今天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看到中国的灿烂文明,所有的实物大约都是这个时期流出去的。

  民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大公子”,他们是张学良、张伯驹、溥侗、袁克文,这四个人都酷爱收藏。张伯驹当年花了4万大洋买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捐给了故宫。《平复帖》是跟三希堂的古代墨宝齐名的书法作品。后来又花了240两黄金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了买这件东西,张伯驹把自己的豪宅卖掉,凑足钱才买到。买回来后就捐给了国家。这就是民国时期收藏大家的心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盛世收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678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