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距今两千多年的疑似汉代古城墙被毁近三分之二一事经报道后,引发当地文物部门重视。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副主任王勇9日对记者表示,目前该中心已对城墙周围近7000平方米的范围展开勘探,尚未发现疑似物证,勘探情况还需视拆迁部门的进度而定。
记者9日在砖窑西街看到,城墙四周已被绿色隔离网隔开,挖掘机正在对现场土层进行清平工作。“因为土质较硬,不便于勘探,等挖掘机挖掉几米后的土层露出黄土才能对地下一米的深度进行勘探,主要是看是否有墓葬洞穴,或一些有文物价值的陶片等”。王勇说。
据了解,1988年,当时的榆次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上将此段古城墙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注年代为汉代,为目前所呈现的南北向42米的城墙。因后期居民建房将部分城墙损毁,残存城墙隐没在民居中,现存仅22米。
因此,在2008年至2011年的第三次中国文物普查中,榆次区文物部门将其登记为消失文物,目前该段城墙未受施工损毁。
关于受损最严重的南北向300余米的城墙,晋中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经仔细调查发现,在土崖约5-6米以上处有夯土层。结合史料,初步判断其为古城墙夯土遗存,具体年代尚不确定,因与南北段汉代城墙相连,或为疑似汉代城墙,在此次施工中被挖掉约180米。
4月3日,网友“河东-狂生”发布微博称,“榆次汉代古城墙正要消失在挖掘机下,这是榆次最早的历史遗存。”对此,有民众认为,这只是一块“土堆”,没有太大文物价值,拆了也罢。也有网友认为,古城墙消失一立方,可见的历史就缩短一立方,呼吁莫让历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