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镂雕凤形玉佩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雕,既有蝉、虎、鹰等生动具象的写实动物,也有龙、凤等抽象虚幻的神灵动物形象。
写实动物玉雕中,玉蝉的数量最多,近50件。蝉体皆琢于扁平片状长方形玉料上,长度一般在2~3厘米。玉虎头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蝉的种类,绝大多数呈圆柱形或扁管形。
与写实动物相比,龙、凤等抽象虚幻的动物形玉雕的出土数量虽少,但制琢更为精致。龙有环形龙、玦形龙和镂空透雕龙形佩等多种造型。凤的表现形式也有环形凤和镂空透雕凤形佩两种。其中,头披长羽或戴高冠、长尾分叉飘逸的凤鸟形象为石家河文化首创,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渲染,终于在秦汉时期扩展至全国,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凤”的典范形象和中国文化中与“龙”同等重要的祥瑞符号。
石家河文化的环形玉凤,发现于湖北天门罗家柏岭遗址。凤鸟首尾相接呈环形,最大径4.7厘米、厚0.6~0.7厘米。两面镂空透雕相同的纹饰。凤圆眼,尖喙,长长的头羽往后飘拂;双翅较短,琢刻三根上端带豆芽形弯钩的阳线羽纹;长花尾分为两叉,尾端上翘与凤首相接。此件玉凤优美的造型,充分展现了凤作为神鸟和百鸟之王的优雅姿态。此外,此件玉凤以及石家河文化玉鹰、玉鹰首笄上鹰的翅膀上,都琢刻着三根上端带豆芽形弯钩的阳线羽纹,与山东龙山文化玉圭上鹰形图案的羽纹完全相同,显示出两湖与海岱地区在史前即已存在非同一般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类似的凤鸟玉雕还曾发现于商代晚期的妇好墓,整体呈半圆的长弧形,头戴镂空的高冠,分叉的长尾飘逸舒展。其造型特征与细部纹饰,都与罗家柏岭玉凤极为相似,因而不少学者也将其归为石家河文化的遗物。
片状镂空透雕的玉凤形佩出土于湖南礼县孙家岗十四号墓,长12.6厘米、宽6.2厘米、厚0.2厘米。整器略呈长方形,凤鸟头戴羽状高冠,曲颈长喙,展翅卷尾,姿态优美。这件凤形佩设计巧妙,各部分的造型与线条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堪称史前凤鸟类题材玉雕中工艺最为复杂和最为华丽的作品。然而,此件玉凤形佩采用片状镂空透雕、局部辅以刻划阴线的琢刻技法,与罗家柏岭环形玉凤较多采用浅浮雕和减地阳文的制琢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湖北与湖南史前琢玉工艺的些许地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