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灵/重庆万州区
被誉为“桥都”的重庆,历史上的古桥众多,三峡工程建设蓄水175米,共淹没尚存完好的三峡古桥43座。其中对17座实施了异地搬迁复建,1座原地加固保护,另有25座进行了拆除。现在又是碧波荡漾的蓄水期,我们来回溯一下那些献身三峡工程的古桥。
爆破拆除的万安桥
1926年2月,曾任川军第2军军长的杨森占据川东门户万县(万州)后,修马路、建桥梁,大兴市政建设,令马路局工程师任海暹主持设计万安桥,另外两位曾留学法国的土木工程师况鸿儒、刁果仙配合。
任海暹在日本学习过桥梁技术,虽有桥梁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而况鸿儒和刁果仙也从没建过桥,于是找来万州当地著名的建筑工匠,人称“活鲁班”的陈裕发,一同研究建桥方案。
万安桥建在苎溪河与川江交汇处,长100米,宽20.7米,为钢筋混凝土3孔砖石拱桥,中间的孔最高,40米,跨径36米,桥下还筑有16米高的护桥牙堤。1927年6月万安桥基本完工,任海暹不敢拆去建拱的支撑架,他没把握桥会不会垮掉。7月的一天,遇上大暴雨,苎溪河凶猛的齐头水不停地冲刷新建的万安桥。任海暹悄悄捆好被盖,租了一只小木船停在下游的聚鱼沱,他想“如果桥一垮,马上坐船逃走”。当天深夜,真的听到一阵巨烈响声,任海暹以为桥垮了,心惊胆颤地派人去看个究竟。去的人很快回来说:“桥好好的,只是架架被冲跑了。”任海暹这才安下心来。
桥建好了,按传统习俗请长寿老人“踩桥”后才能通行,大桥能因此“长寿”。杨森请了开县陈家场的李青云给万安桥“踩桥”。据说,李青云生于1677年,当时已250岁高寿,原籍重庆綦江,也说云南,原名陈远昌,是太平天国石达开手下的将领,大渡河一战,石达开全军覆没,便改名李青云,乔装成草药医生逃到开县陈家场一带避难。不管传说如何,据当年多位观看过“踩桥”的见证人回忆:李青云身材高大,腰背挺直,面长颜黄,精神健壮,手指甲有30多厘米长,他一步一步缓缓地从二马路的桥西头,走到桥的东头。事后李青云被几家相馆请去拍照,相片挂在橱窗,供群众观赏,相片保存至今。
如果不是因为三峡工程库区蓄水,万安桥一定长寿。2003年5月30日对万安桥实施爆破拆除时,竟然3次才成功。10点39分,一声巨响,两边的小拱应声倒下,中间的大拱岿然不动。站满苎溪河两岸的告别人群一阵唏嘘:莫非这桥真有灵性?负责三峡清库的爆破专家解释,万安桥建设年代久远,查不到结构资料,找不到爆破着力点,打的炮眼只有0.8米深。接着又打了几十个1.5米深的炮眼,17点23分再次起爆,结果像放了个大鞭炮,大拱依旧挺立。原来是一块石头掉落,砸断了引爆电线,只引爆了3个炮眼,18点05分,电线接好,第三次引爆,万安桥终究在前来告别的万州人眼前倒下了。
异地复建的龙门桥
比起万安桥来说,涪陵蔺市龙门桥是幸运的,它横跨在蔺市镇梨香溪汇入川江的入口处,属于实施异地搬迁复建的三峡古桥其中一座,2006年4月4日开始整体搬家到上游300米处,2009年底复建竣工。
龙门桥长174米,宽8.7米,高27米,为3孔平面石拱桥,每孔跨径26.9米,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工,光绪十三年(1887年)竣工,耗时13年,用石料2万多立方米,工匠1000多人。
龙门桥的石雕是一大特色,桥两端各有一对精雕石兽,威震桥头,桥栏上有石雕青狮、白象,桥栏外有龙、鳌、鱼龙、蟾蜍、净瓶和人像等。桥栏外的石龙雕刻最为精致,一雄一雌共两条,用两块巨石整块雕成,安放在中间两个桥墩接近桥面的位置,龙头在桥的迎水面口含宝珠昂扬,而龙尾却在桥的背水面呈翻腾状伸出,头尾各约3米高,悬出桥体1.65米,龙身最粗部位0.6米,很多部位采用了多层镂空透雕工艺,活灵活现。难怪这桥竟然修了13年,据说主体工程只建了4年,大部份时间用在了桥面与石雕工程上。勤劳与智慧的三峡古人,不仅把桥作为交通设施建造,还当成了艺术品来精心制作,给我们留下一个个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珍品。
在蔺市当地人心中,龙门桥是一座神秘的桥,一直流传着四大谜团:桥为清代所建,石雕文武状元为何身着明代状元服饰?两条石龙都由整块石头雕成,重量都在10吨以上,当时没有起重机械,是如何运输和安装的?整座桥用石料2万多立方米,当地没有这种材质,从何而来呢?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惟独桥正中有一处一只脚可同时踩住5块石板的地方,且5块石板形状不一样,造桥者为何要这样设计?
原地保护的述先桥
如果说龙门桥异地搬迁被保存下来算幸运的,那么云阳述先桥就算幸福了,它是三峡库区蓄水线下惟一一座原地保护的原汁原味的三峡古桥。
述先桥为圆弧石拱桥,是整体保护得较好的一座古桥,位于川江支流汤溪河与长洪河交汇处的南溪镇盐渠场上,原名兴隆桥,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后因桥基不牢,又年久失修而垮塌。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刚完工时就发现桥裂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再重建,这次根据承先、胜先之意,改名述先桥,由主桥和引桥组成,全长75.26米,宽7.33米,单孔净跨26.5米,孔高14米。桥的两端各有登桥石梯,一边29步,一边30步,桥栏上刻有猴、狮、象石雕6座。桥拱合拢时,在内拱顶的中央悬挂了一把利剑,名“斩龙剑”,意为斩住飞龙,为民带来好运。
述先桥位置处于海拔高程162至173米之间,三峡工程在川江枯季蓄水,将全部沉入水中,汛期开闸放水时,它就和周围的溪河、山体一起全部显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文物保护与移民搬迁部门经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就地加固、防水防蚀、修缮入水的保护方案。
现在的述先桥,随着三峡工程枯季蓄水、汛期开闸放水而时隐时现,与三峡湖水亲密相处,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