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启
在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有一页元大都地图,在图中,元皇宫的位置包含在明紫禁城的建筑群中。这本地图集的顾问单士元先生在他的《故宫史话》一书中写道:“元大内的中轴线,就是明紫禁城的中轴线。”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元大内的位置应该在明紫禁城之西。
元朝统治者建大都城,是以琼华岛为中心。琼华岛曾经是金朝皇帝的离宫。岛上有蓬莱山,山上有广寒殿,山下有万宁宫。金朝灭亡后,琼华岛的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浚太液池,峙万岁山”,并重建广寒殿。当年十月,忽必烈就在“万寿山殿”接见了高丽国王,说明一些新殿落成;忽必烈在这里临朝听政。就在琼华岛工程进行中,忽必烈决定建造大都城。
大都城破土动工的时间,是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建造大都城的总设计者是刘秉忠。据《元史》记载,此人“尤邃于《易》及邵氏(即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根据他的这种知识结构,他规划大都城的理论依据,必然是道家的八卦、堪舆。
而按照八卦:乾在南、坤在北、坎在西;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由坎得旺气”,于是,先将湖泊置于都城之西;按照风水理论,皇宫之坤位或艮位必须有镇山。于是,皇宫坐落于琼华岛之南、太液池之东岸,则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亲眼看到过元故宫的明初人肖洵,在他所写的《故宫遗录》里说,元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修建了大明宫、隆福宫、兴圣宫,形成三宫鼎立的局面。这样的话,大明宫应位于太液池东岸,在今天的北长街以西。《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宫室》“臣等谨按”:“元代宫室,考之《昭俭录》及《析津志》、《北京志》,大内在太液池东……明永乐间改建宫城,又在元大内迤东。”——清朝大臣说的大内,单指大明宫,但与笔者要说的观点并不冲突。
元人熊梦祥著的《析津志》里记载:“世皇(忽必烈)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今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看来当时这里树木很少,只有这棵孤零零的“独树将军”——笔者认为,这棵独树将军正北方即使不是正对着琼华岛,也不会偏离太多。这条线,才是元大内——皇宫的轴线。
明朝在琼华岛之东再堆起一座土山,是元大内不在明中轴线上的又一证明。琼华岛被元人封为万岁山,也叫万寿山。因为它是元大内的镇山;明朝建紫禁城,又堆起了一座山,即现在的景山,它也曾叫过万岁山。因为新建的紫禁城东移,琼华岛不能再为明紫禁城充当镇山,所以才又堆起一座。
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说:永乐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一里许”。旧宫,指元故宫。孙承泽说:“初,燕邸因元故宫”——当初燕王朱棣以元故宫为府邸。元故宫,应该包括大明宫、兴圣宫和隆福宫还有琼华岛。《明史·姚广孝传》:“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姚广孝)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日夜铸军器,畜鸭鹅乱其声。”这段记载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以元大内为王府。姚广孝在燕王府邸里练兵、铸造兵器。为了不让外面听到声音,畜养了大批鸭鹅——这么大的动静,自然须要有大片空间和广阔水域。
另据《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封朱棣为燕王,“命工部于皇城旧基建府,拆旧宫殿为之”。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燕府营造讫工,绘图以进。其制: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门楼廊庑二百七十二间,中曰承运殿,后为圆殿,次为存心殿……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南曰灵星……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这么多的房屋殿宇,占据整座元皇宫是很自然的。这里面的圆殿和灵星门值得注意:圆殿,即团城上的承光殿;“灵星门”,即元大内周垣的南门。这两个建筑可以证明:燕王府邸就在整座元故宫内。
朱棣当了皇帝后,将全国的政治中心移至北京。《明典汇》:“永乐十四年八月,作西宫。初,上(永乐皇帝)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乃作西宫,为视朝之所。”这段记载说得很明白:永乐初年,朱棣一直在旧宫视朝听政——旧宫,即是在元大内基础上兴建的燕邸。到了这会儿要兴建新的紫禁城了,于是先建西宫,作为拆迁周转的临时视朝之地。西,指旧宫之西。西宫的位置,在元隆福宫旧址,今西安门内以南。
一年以后的永乐十五年,“鼎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燕邸旧宫及太液池东之元旧内,并为西苑地”——旧元大内也好,旧燕邸也好,都划进西苑之内了。这是清朝的大臣们说的。“而宫城则徙而又东”。
上述材料可以说明:元大都的皇宫,并不在这条明朝才出现的中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