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昆仑石碑专刻乾隆御制诗(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12-11 15:47   来源:北京青年报

耕织图碑

绣漪桥碑

东堤碑

  ◆北京风物  ◎黄成彦

  昆仑石碑是指清乾隆当政时制作的一种形态独特的石碑,专用于刻录乾隆的诗文和题字,原先置放于北京皇家苑囿。

  此类石碑之所以命名为昆仑石,并非此石产于我国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昆仑山脉,而是出自于古人对昆仑山的敬畏。因为古人将昆仑山视为境内第一高山,神山、万山之祖、龙脉之祖。近些年,有人将产于青海的风砺石称为昆仑石,但这些均与昆仑石碑无关。

  北京现存九块昆仑石碑,都是使用产于北京房山地区的整块乳黄(白)色大理石(俗称:汉白玉)雕琢而成。整体近似矩形,下部最宽,向上渐渐收缩,顶部琢成圆形,隐寓“旭日东升”, 石碑四周刻有乾隆题字和诗词。石碑的基座也由整块大理石雕琢制成。底宽顶窄,纵、横切面都呈梯形。四面石壁上刻有粗犷的波浪纹饰,象征汹涌的波涛。基座上方,石碑的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或近长方形的孔穴,孔穴底部不与石底相通。在每个孔穴四角各有一个长方形小孔,孔径在2.5至4厘米之间。

  在现存的九块昆仑石碑两侧的大孔穴中,只有置放在北海公园琼岛永安寺内的“昆仑”碑东侧孔穴中栽有一棵柏树。在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图片中,放置在海淀区达园附近的昆仑石碑的一侧孔穴中曾栽种一棵柏树。另外在50年代初放置在中南海的一块昆仑石碑一侧孔穴中也有曾栽有柏树一棵。关于这两个孔穴和四角的小孔的用途至今没有确切的解说,有待专业人员探究。

  耕织图碑:此碑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放在清漪园西部的“耕织图”院区内。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耕织图”院区也遭灭顶之灾。光绪十二年(1886年)以建海军学堂名义对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进行复建、修复。因财政困难,“耕织图”院区未予复建。颐和园建围墙后,“耕织图”院区被划在围墙之外。20世纪末,原“耕织图”园区收归颐和园管辖,21世纪初进行旧景复建。“耕织图”石碑是旧院区内唯一存留的院区旧物。此碑现置放在新建院区的东北,坐北朝南。碑高1.90米、宽1米、厚0.64米,基座高0.65米、长2.60米、宽1.05米。碑石上刻有乾隆题写的耕织图和五首诗词。

  绣漪桥碑:此碑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置放在清漪园东南端清漪桥南,坐西朝东。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但此碑仍在原地,直至今日,近250年。碑石高1.86米、宽0.95米、厚0.64米,碑座高0.66米、长2.50米、宽1.10米。碑石两侧各有一个0.56米×0.38米孔穴。

  东堤碑:此碑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放置在清漪园(现颐和园)昆明湖东岸铜牛北侧,坐西朝东,至今约250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清漪园焚毁,但此碑石仍存留在原处。碑石高1.85米、宽0.94米、厚0.60米,碑座高0.65米、长2.60米、宽1.06米。石碑两侧各有一个0.46米×0.45米的孔穴。

  供图/黄成彦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石碑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78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