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勇:
□本报记者 李思忆
日前,与苴却砚有22年不解之缘的曹加勇,从安徽歙县“取经”归来。“歙县的砚产业搞得太好了,大到产值几千万元的工厂,小到一个人的作坊,产业链条非常成熟,值得我们学习。”这位40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立志要让刻刀下的苴却砚独一无二。
传承:
首开培训班关注残疾学生
在攀枝花,曹加勇是最先开设苴却砚雕刻技能培训中心的,从2010年至今,已走出60位学员。“从18岁时在厂里学徒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把苴却砚雕刻工艺传承看得十分重要。”
在曹加勇看来,苴却砚雕刻技艺是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最重要的便是口传心授。于是,他又首创了小班化教学,“虽然花的心血要多些,但是学生的基础也因此更扎实了。”
2011年,曹加勇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刚从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残疾学生林金明,说服他加入培训中心,免费教他苴却砚雕刻技术。一年下来,林金明的苴却砚雕刻技术已经不错了。
而林金明也启发了曹加勇,开始零门槛免费招收有兴趣的残疾学生。“最多的一次招收了16位残疾孩子,大多学业有成,成功就业。”
拓展:
因材施技吸引收藏市场
曹加勇还有个爱好,便是采风。全国几大名砚的产地,他考察过多次,学雕刻技法,感受文化底蕴。
“看了这么多名砚,我还是觉得苴却砚最神奇。”曹加勇告诉记者,由于苴却砚的石材产于我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故石品特色尤其丰富。“每一尊苴却砚都是孤品,这是苴却砚比起其他砚种最奇特的地方。”说着,曹加勇拿起一块苴却石对记者说,“你看,它的纹理和石眼多么细腻,是其他石材无法比拟的。每一尊砚台我们都会因材施技,所以作品几乎不可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