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舟:画画让我有点痛,有点快乐,值得追求(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12-05 13:26   来源:藏家网

  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新具象工作室导师,他的多幅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展览大奖,他生性温和,却常因被现实所羁绊而懊恼……他是我们今天走访的艺术家——何红舟老师。

  多年前何老师就把自己的画室定在杭州的老余杭,虽与自己城西的家有些远,但也不辞辛苦来回奔波。刚搬去的时候画室周围还很冷清,现在日益繁盛,渐渐热闹起来,画室前的路似也宽敞许多。

  童年的回忆

  何老师的童年有些时间是在他父亲的办公室里度过的。何老师的父亲在企业里组织宣传工作,一些同事从事的是美术工作。看着他们在工作室里画画,画好的宣传画挂在大礼堂里,觉得很神奇,他自己也渐渐开始学习起来。到了快上初中的时候,他开始正儿八经地临摹一些小画册,画些素描。

  三次报考川美附中

  回忆起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经历,何老师显得有些激动。“我一共考了3次,一年一次花了三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初中班主任瞧我喜欢画画,告诉我应该去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初二的时候我就去报考,结果没报上,招生办的老师看到我的画稿,告诉我说应该多通过写生画素描,而不能仅仅靠临摹。当年父亲帮我到处找老师,找到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任义伯老师,教了我半年时间,但是那个时候因为还要上文化课,也就是业余的时间来学习,再去考也没考上。等到我初中毕业以后待业在家,我决定非要考上不可。我成天跟着任义伯老师在博物馆里学习,他们当时在进行雕塑创作,我也一同与他们这些老师以及他们的子女一起交流,学习到了所谓的‘科班学习方法’。这一次终于如愿考上了!”

  这段经历让他加深了对绘画的认识,对造型能力的理解也更深刻,同时来之不易的科班教育让他对绘画的兴趣格外浓厚,为之后的艺术道路铺上了正轨。

  “如果说我父亲的那些同事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任义伯就是正式带我走向绘画的人。正因为他是搞雕塑的,让我对体积、对空间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尤其是对西方造型观念的认同。任老师用非常严谨的态度辅导我,让我慢慢揣摩。”当然之后的成长更是离不开附中、大学的很多老师。像从本科到研究生对他影响至深的胡振宇老师,全山石老师虽然并没有直接授课于他,但是他从与全老师的聊天中,潜移默化地带给他很多影响,还有蔡亮老师说的一句话:“要从大画中锻炼自己。”就这一句话,为后来的绘画取向提供了一种思路,包括与现在画历史画都是一脉相承。

  彝女

  人物画要表现对人的关怀

  何老师认为表现世界的同时就是在表现人自身,所以他常常以画人物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情绪。画人很难,不仅仅表现在技巧上的挑战,更是在于人的“丰富性”,人的表情、肢体语言、思想深度等等都是吸引作者本身和观者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何老师总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想要不断地去画,不断地去挑战一个新的高度,企盼使前人的高度得以传承。

  何老师是希望能够通过画人物画带来对人的关怀,这是一种真切的感觉,而非撕裂人的伤口或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物丰满的表情通过手法技艺、审美高度得到统一的呈现,一种生活的积淀得以延续。虽然一张画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和辨别画作好坏的人的知识框架也有关系,但是“对人的关怀是永恒的”。

  夏露

  历史画的创作困惑

  除了画肖像,近些年何老师更是注重历史画的创作,尤其是一些历史性大场面。一进画室就能看到两张未完成的大作,历史情形砰然出现。“我们这代人的教育方式就强调要为完成一张大的画作作准备,所以口、鼻、耳还有肢体语言等等都好像是作为一个个零件来表现人物。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画是展示和衡量画家才能的手段,而我也正是喜欢它的综合性:综合绘画技巧、修养、风格、手法、色彩应用,不仅能够让你关注曾经发生的,让你拓展知识,而且正是这样的难度让我要去挑战、去尝试。当然目前历史画的创作无不和我国重视历史回顾、倡导民族文化以及投入有关系。”

  然而对于画历史画,何老师也常常困惑不已。历史画曾在艺术史上达到过很高的高度,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似乎是过时的,艺术的独立性又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的评判标准,然而国家对艺术家的要求会淡化这种独立性,同时由于历史画的创作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充实,完成一幅历史画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其他好几件作品,并有可能因此而在绘画中迷失,实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且会得不偿失。不过,何老师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控制来把握一些内在、具体的命题,如此可能会更有意思些。

  《启航》何红舟 黄发祥

  绘画的纯粹性赖于它的生命所在

  谈到历史画的现实问题,不得不谈到艺术的纯粹。纯粹就是要抽离掉不相关的东西,牵扯的面很广。何老师认为绘画的纯粹性仅仅是与摄影、文学相区别的一种点线面的存在,尽管拓进了绘画艺术的本体可能达到的深度,但未免狭窄化。这种纯粹就是要把艺术家这个人本身从环境中抽离掉,但这往往不可能,艺术家肯定会与生活所紧密联系,“需要有一方天地,一方活下去的天地,才能让绘画活下去。不仅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眷恋,还在于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考虑到绘画的生命所在,绘画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综合情感、思考、生活而获得好的态度”。

  何红舟人物作品(左图:毕业生 右图:热土)

  后记

  在我的印象里,何老师不仅是一位好的艺术家,更是一位言传身教的好老师。1984年他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他对油画系的感情也很深刻,他总是说我们这个专业的成才周期往往比其他艺术形式更长一些,需要的功夫也要过硬一些。一定要首先热爱这个专业,才会毫不后悔地一头扎下去,即使会遇到困难种种,但相信会有被认可的一天。还是用何老师自己的语言总结:“画画,有点痛,有点快乐,值得追求。”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何红舟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74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